乘著想像的暗黑遨翔《慾望片段》
5月
21
2012
慾望片段(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1次瀏覽
謝東寧

劇場藝術的美妙之處,在於其無所不能的形式、與無所不包的內容,理論上它是門綜合藝術,凡人類能夠創造的精神物質,都可以納入其表現的舞台;但有時我們似乎誤解了劇場,以「專業」為理由,將綜合的藝術仔細分類發展,其結果卻常常忘記了初衷,各種形式越來越分離,演戲的不跳舞、跳舞的不唱歌、演奏的不演戲…。兩廳院「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於實驗劇場上演的法國雙向肢體劇團《慾望片段》,卻為我們作了一次成功漂亮的示範,看劇場如何自由地將戲劇、音樂、舞蹈、默劇、面具、偶戲等不同表演類型融為一爐,並表達深刻感人的內容故事,十分令人難忘。

在始終哀傷的氛圍中,全劇沒有任何語言,主要依靠著演員的肢體表現,述說著一位變裝男子,其夾雜著親情與愛情,沈重但美麗的故事。戲在超現實的畫面中展開,一扇大門後面站立著一位俊俏白衣男子、一個在輪椅上戴著面具的父親及嚴肅的女管家,旁邊還有黑衣操偶人,操控著一隻怪鳥。這位脾氣不好的父親和白衣男子顯然有什麼心結,他們在女管家頭上頂著的棋盤下棋,女管家在底下敲打著代表時間的節奏。忽然,時間掉進了回憶,我們在打開的大門中,看到了操偶人演出的,父親從前對兒子的呵護情感,而在父親打開兒子衣服的撫摸中,似乎又埋藏著什麼怪異的故事情節。

果然,這位從小喜歡穿高跟鞋的男孩長大後,成為在夜總會唱歌的變裝皇后,而剛剛舞台上的那扇門,又神奇地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有大門、舞台和後台的夜總會,並且繼續出現了一位重要角色─在門口乞討的光頭盲眼男。這位盲眼男和變裝男子漸漸發展出曖昧情感,並且在兒子與父親繼續惡化的關係中,成為其心靈的避風港;於是在某個下大雨的夜晚,兩人藉著一把雨傘拉近了彼此的關係,他們一起去看電影,這時在開場時的那扇門,成為了高高的電影院座位,接著又躺下變成一張大床,他們倆害羞地坐在床上,變裝男子神奇化身為兩隻大手臂(偶),和盲眼男子親密地撫摸,這既性感又詩意的畫面,讓盲眼人的身體感受,也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戲在精準到位的肢體使用、充滿想像的道具變化,及意料之外的故事中進行,變裝男在父親(不諒解的親情),及盲眼男(根本不在意性別的愛情)的關係之間,導演意在言外地,展現人性中關於愛、慾望、權力及傷害,其複雜且微妙的關係。最後一場精彩的舞蹈,是三人利用輪椅和身體的接觸,與奄奄一息的父親,進行的一場最後之舞,緊接著的是父親的葬禮,而在哀愁的氣氛中,變裝男那種不被諒解的幽微心理,與期盼被認同的愛之渴望,卻一直迴盪在暗場後的黑暗舞台。

本劇在形式與內容之間,始終維持著相當好的平衡,看似變化多端的舞台招式,但都能緊扣著主題進行,尤其是非語言的詩意身體運用,讓我們的想像,超越了形式上的束縛,自由遨翔於「劇場」,這門綜合藝術的美妙之中。

《慾望片段》

演出|法國雙向肢體劇團(Cie Dos a Deux)
時間|2012/05/17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物件的使用,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是道具的使用,二是身體的延伸。道具的使用在當中都具有相當強烈的象徵:棋盤與球,就成為父子倆的聯繫;布條般越來越長的餐桌,就像即將崩裂的父子關係。多次成為椅子的人體、紅色床頭伸出來撫摸的長白手、在舞孃背後的頭頂麥克風與手上的布簾…等,都把平凡的道具多了種想像與奇妙的轉化。(曾育斌)
5月
21
2012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