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和解《四姊妹》
一月
18
2023
四姊妹(故事工廠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次瀏覽

文 吳育琁(景美女中 高二孝班 學生)

「如果手足是父母親留給我們的資產,我們是彼此的存款,還是相欠債?」 

《四姊妹》是故事工廠2022年的作品,正如這部劇的名字,在講述四個姊妹的故事。 最初,觀眾是以女兒簡廖巧蓁的新書發表會做開頭,以新書作者的身份去講述在十幾年前颱風夜發生的故事,此時背景停留在一間敞開窗戶的房子,裡面有四隻麻雀,隨著故事開始就來到四姊妹已經被改建成民宿的老家。最先到的是大姐跟女兒巧蓁,其次是事業有成的二姐、嫁入豪門的小妹,以及環遊世界回來的三姐,好久不見的姊妹再次相聚,但也同時勾起了很多兒時記憶,大家藏在心底已久的心情也慢慢湧現。  

故事前期劇情推動的很慢,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講話習慣,可以從大量的對話來初步了解每個人的性格,進入夜晚以後,每個角色的問題會慢慢浮現 ,大姐從小就姐替母職,還沒為自己活過,就被通知自己罹患大腸癌;二姐把父母遺留下來的錢借給了自己的男朋友,才發現對方是詐騙集團;三姐從小就受父親疼愛,但這份愛似乎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妹懷孕了,卻不知道身上孩子的父親到底是誰。 

時間一次次暫停,給了每一個人一段獨白,依序是大姐、二姐跟小妹,舞台的燈會關掉,只留下聚光燈下的人,大家講完自己的內心想 法,就是一個人的和解。每當有一個人和解,三姐就會擁抱那個人,直到時間又繼續,舞台燈亮起。最後三姐在跟大姐半夜談話時,才終於打開自己的內心;她站在舞台二樓,舞台投射的水墨黑影,營造了劇情的緊張及高潮,也象徵著她內心的結,唯一有一扇代表廁所的小門,投射像是血管脈絡的紅色投影,在故事中,三姐小時候被父親用不當的方式疼愛,於是發生關係的廁所正是她兒時記憶的連結。 

整個劇場中,角色幾乎沒有太多動作或是表現,劇情推進幾乎來自聲音以及光影變化,在聲音細節上表現得很細膩,可以聽出每個人的心情、劇情起伏,又或是在整個劇場中不斷重複著三姐與觀眾才聽得到的滴水聲,不斷迴盪在劇場 。舞台擺設圍繞在簡單的房間、廚房、小飯桌、中央的枯木以及代表著父親的搖椅,雖然整個劇情並沒有提到太多關於父親的想法,但可以從四姊妹對搖椅的態度知道,大家對父親是害怕、敬畏、不可碰觸的。 

每個房間都會用薄紗隔開,透過舞台光影變化去轉換每個房間的清晰程度,代表了每個角色的心情也代表了晝夜交替,以至於在故事最初,觀眾對每個角色以及房間都只能得到模糊的認識。 天亮了,颱風離開了。大家圍在圓桌吃早餐,這是每個人與這個家、與姊妹們的和解。整個故事劇情在討論手足、家以及女性主義。姊妹這份關係與血緣緊緊相繫, 我們無法選擇、無法改變,呼應了最初在巧蓁新書發表會的圖,四姊妹代表著房子裡的四隻麻雀,儘管窗戶打開,卻還是離不開這份血緣、這個「家」。  

「如果要一句話才能解開成長過程的心結,是對不起還是我愛你?」或許不能改變手足的關係,但能改變結局,是整個劇情想傳達的。 

《四姊妹》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22/12/31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三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三月
18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三月
17
2023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
三月
15
2023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三月
15
2023
當泰勒.馬克為了緩解演前須知所帶來的緊張與嚴肅,提前走上台與民眾寒暄時,我們業已聽見觀眾席上主動且熱絡不絕的歡呼聲,將演出推至情緒的最高漲,彷彿眼前人已是一個傳奇般的信仰,這與平時我們迎接吳念真、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瘋狂與高溫⋯⋯
三月
14
2023
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三月
14
2023
這些思辨,主要是梳理個人欣賞《千年之遇》時冷熱交替如三溫暖的感受,試圖尋找其成因,也是進一步反思,這場演出裡的我/其他觀演者/演員/樂手/當地居民是否更靠近了議題一些?班雅明的論題,如今是否需要被推翻或修正?一齣帶有高度政治性與革命性的作品,到底該如何生產?隨著時光推展,問題的解答都需不斷翻新,而《千年之遇》正觸動了這樣的思索,也在劇場實踐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三月
13
2023
我對《千年之遇》的演出,因此有了複雜而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是對演出者的良善初心的感佩,另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的不滿;一方面是無法否定的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卻是同樣不能無視的理性判準。
三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