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捲下的生命情懷《戰火情人》
5月
18
2016
戰火情人(高雄市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5次瀏覽
羅文秀 (自由工作者)

《戰火情人》是高雄春天藝術節精選的節目,挑選之意就是想藉由戲劇的展演,拋出戰爭的殘酷蹂躪,難民的顛沛失所,引起觀戲者思索更多的人道關懷與安身立命的議題。演出團體英國空動劇團(Idle Motion)原是小劇場的實驗劇團,是一個成立六年多的年輕劇團,演出地點不只是在英國,也擴及海外的舞台。《戰火情人》是其第六齣的創作戲碼,以知名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Robert Capa)的一生為題材,傳達主角的熱情與理想,影響看戲的觀眾,值得多多思考戰爭的殘酷,關懷我們的周遭環境。

1933年,羅伯‧卡帕與潔妲‧塔羅(Gerda Taro)分別來自匈牙利與德國,因相似的際遇與理念相遇於巴黎,攝影是他們的共同喜好,有一次因觀看電影〈一夜風流〉(Happened in one night),因喜歡劇中主角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而聯想出一位虛構如明星般的人物—羅伯‧卡帕(Robert Capa),有錢、有聲望,又擁有天份的美籍攝影師,以此推銷照片。宣稱底片絕不賣低於一百五十塊法郎的價格,高出當時市價的三倍,成功地被各大知名雜誌所採用。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兩人隨即投入戰場,捕捉最真實的場景。潔妲‧塔羅身為女性不只是追求愛情,而是考慮自己身為戰地記者的一份責任,奮而投入炮火連天的戰場,出生入死,拼命為歷史留下見證。1937年,她不幸於戰場的意外中死去,時年二十七歲。其義勇行為,感動雕塑家傑克梅蒂,在她墳上塑造紀念碑。羅伯‧卡帕一生參與過五次戰爭,從西班牙內戰、中日戰爭、二次大戰、以阿戰爭到中南半島的越戰。他堅持與軍人走在第一線上,最後,因誤踩地雷,四十歲結束其一生,其中「倒下的士兵」是他在西班牙內戰中最具代表的作品,象徵奮戰、犧牲、悲壯的情結,是世界上被公認為最偉大的戰爭照片之一。

全劇以敘事方式進行,不似音樂劇在情感之處,會以樂聲來代替戲劇。改編成戲劇的劇本,於對白、時空場景或人物的登場都不致於讓人有混亂之感。劇場取材單純不複雜,強化其核心元素,讓整齣戲劇簡潔有力地突顯其中心思想,貫穿戲劇的整體性,緊湊流利的劇情,於不疾不徐的節奏下,娓娓道來兩位主角的一生。

舞台設計來自故事的起點—收藏膠卷的手提箱,手提箱內部有著一格一格的小框框便於置放膠捲,藉著格狀的小方格做成舞台上的主要佈景,格狀框框以紗簾當作它的表面,藉由燈光的投射,看似木板方格的一堵牆,有時可以外推當作一扇窗,成了閨蜜談心的秘密基地,或是一道開敞的門戶,甚至垂下一塊方布就形成一對戀人溫暖的小窩。當轉換燈光投射的方向,驚見一片螢光幕,展現卡帕鏡頭下的偉大作品。此佈景的設計,簡單、實用又兼具功能,因簡單的幻化效果,促使戲劇的進行更加順暢。

舞台中間任意置放六個白木箱,隨著劇情需求可幻化成桌子、椅子、汽車甚至是荒野間的山丘、戰爭時的躲蔽之處,非常靈活的運用。演員只有六人,時而是主角們的亮相,時而是群眾們的聚會,畫面有時動態、有時定格,如同鏡頭下所看見的影像般。戲劇的開始,是以2008年1月被發現的手提箱中的127捲底片開始,那是羅伯‧卡帕與潔妲‧塔羅的心血之作,以倒敘的手法回顧主角的發跡與經歷,舞台上呈現著真實與虛幻的時空交錯:如暗房、雜誌社、攝影展場、酒館、電影院,郊外遠眺,甚至戰火如林的戰爭場面都是那麼逼真的歷歷在前。

整個戲劇引人入勝,少了抒情浪漫的情感衝擊,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熱情奉獻與群眾關懷。看見主角的冒險與勇氣,揭露戰爭的醜陋與人民的無助,就像普立茲文學獎作家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對羅伯‧卡帕的形容,是用「心血」拍照,相機不是冰冷的器材,而是心靈與思想的延伸。

這樣的議題讓表演藝術不只是一種空談、休閒,而是對社會激起更多的關注與熱情。在貌似一段戀愛的故事當中,充滿年輕人的浪漫精神,有著效法雪萊拜倫的熱情,不僅僅發生在男性主角身上,女性角色也不遑多讓,兼顧為社會犧牲奉獻的行徑之下,使戲劇更加反映社會思潮,大大地提升藝術與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觀察社會的視野,提升群眾的意識,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美感教育題材。

《戰火情人》

演出|空動劇團(Idle Motion)
時間|2016/04/10 14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實」與「虛」中的轉換除了演員利用肢體變化轉換角色、變換時空外,也擅用佈景的變換。(戴宇恆)
4月
12
2016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