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堅持為孩子而演《尋找彼得潘》
5月
26
2014
尋找彼得潘(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2次瀏覽
吳信宏(自由業)

從仁德虎山糖廠的《一桿稱仔》、台南忠義國小武德殿的《躍!四季之歌》,還有《海天鳥傳說》,日式軍官宿舍的《321巷花園小戲展》,一直到今年在B.B.ART的《尋找彼得潘》,身為一位長期觀察影響‧新劇場觀眾,筆者發現,影響‧新劇場藉著每一部新作品的推出,不斷地演練新的技術,發展自己的語言,就像處在成長期的孩子,在熟悉更為強壯的身體之後,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更多的可能。而觀眾的驚喜,往往是覺得怎麼才一下子不見,孩子怎麼已經長大這麼多。

在《尋找彼得潘》中,兩位演員利用手電筒和手中的簡單道具,卻創造出非常豐富眩目的光影效果,另外,他們分飾多角,快速地在不同角色之間來回穿梭,甚至後設地討論起對方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些技巧和安排,都曾經出現在之前的幾部作品中。尤其,影響‧新劇場更擅長利用表演場合原有的特性,營造出與劇作本身一搭一唱的效果,《尋找彼得潘》這次在B.B.ART的三樓演出,觀眾要先走一段長長的樓梯進入閣樓,配上每踩一步就嘎嘎作響的木頭地板,上了三樓馬上看到有位演員已經先在地板以睡著的姿態躺著不動,整個等待開演的時光,現場的孩子都不自覺地盯著他看,心中也不時猜想,他何時會突然張開眼睛,從地板上跳起來?整個安排與巧思,成功地塑造出懸疑又讓人期待的氣氛,充分利用了B.B.ART的現場條件。

難得的是,影響‧新劇場雖然嘗試在更多元的體材上發展,卻一直堅持他們原初的信念,堅持為青少年和兒童而作,為孩子而演。所以,在《尋找彼得潘》中,可以再一次看見以「孩童的想像力」為主軸的編排模式,把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各種形式的劇場語言,讓孩子們驚嘆不已。

尤其,在今日全球化的世界,面對迪士尼文化工業的操作,要改寫這部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名著談何容易,因為故事的角色形象早已定型,反覆地出現在電視與電影中。

導演卻能找到一條顛覆既有形象的角度切入,讓演員直接在舞台上討論,為什麼彼得潘不能由女生來演?為什麼虎克船長一定是男孩子,帶領孩子思索這些原來的文本所不能給予的反思機會。導演也特別抓出一些對孩子而言非常有吸引力的段落,例如媽媽在睡覺前整理孩子的心,看看孩子們今天想了些什麼,又例如,「沒有影子的話會如何?」等提問,適時地僅抓住觀眾的心思,自然而然地邀請現場的小朋友觀眾進入,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好像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另外,更要特別稱讚《尋找彼得潘》的兩位演員董淑貞與李佶霖,他們兩位撐起了整齣戲眾多的角色,把導演的想像化為真實的演技。雖然只有兩位,但是透過他們扎實的表演,從開場的倒敘開始,一直到搭飛機降落,前往永無島,甚至是永無島上各種不同的動物,最後的叢林打鬥等,都展示地恰如其分,好像整個舞台上真的熱鬧非凡。

深耕於台南的影響‧新劇場,每一次的演出都選在具有豐富歷史意義的場所,每一次的觀賞經驗都可以看到這個新劇團的成長,期望他們能繼續在創作的道路上堅持下去,為在地的孩子提供更多優質的表演。

《尋找彼得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04/26 10:30
地點|B.B.ART藝廊 3樓閣樓空間 (台南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演員苦惱沒有精靈粉可以飛,小觀眾便紛紛提供洗澎澎、吃冰淇淋……等快樂的念頭,而當演員期望得到觀眾的笑聲時,小朋友更是慷慨地大笑起來,演員與小觀眾間自然的互動,也掀開了童話的心靈帷幕。(楊麗卿)
5月
30
2014
《尋找彼得潘》精緻的呈現必定不同程度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其在內容和手法上不輕忽兒童的認知和美感能力,在態度上不紆尊降貴,尤其值得肯定。(林雯玲)
5月
16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