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藝陣傳奇》
1月
05
2018
藝陣傳奇(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2次瀏覽
林佳靜(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2017/12/30 19:30

我們坐在四方的草蓆,被大紅燈籠高高掛包圍。這裡是環形劇場,人聲的騷動從外圍旁敲側擊溢入舞台。盤古睡了好久好久終於醒來,開天的故事預備——世界展開來。我們從演員的推擠與疊踏之間,感受到世界的緊密,再從壓成一團的身體炸裂開的距離,了解世界的開闊。原來,盤古在推擠間撐過長長的歲月,才把世界撐開來被看見。然後,演員們各自詮釋盤古的呼吸,那是手拂過空氣間的清風;他們也用一齊拍打地板的動作與聲音,詮釋盤古的鼾聲,那是天空裡湧動的雷鳴。於是,盤古從一個人的存有本體擴大變成兩個人、三個人的疊加,到後來誰也不再是盤古,故事化成白煙,又變成另一個故事。

扮戲的演員,靈活切換著角色的職責,成為說書人亦是戲中人。「沒有人是局外人」是《藝陣傳奇》說書講古的敘事方式。觀眾蹲坐草蓆看著演員們忙進忙出演繹先民來台的故事、過往的民間傳說等等,而燈籠正亮著。

他們好似一群戴著不同面具組成整體故事風貌的人,他們共體時艱講演著蜈蚣陣、車鼓陣、宋江陣等等的由來。他們穿梭於形塑故事骨肉的生產與傳遞。而「傳遞」,可謂此齣戲乘載藝陣文化的職責,戲劇何以發揮本質傳遞早已存在於過去的故事,以及老舊陌生的故事如何被演藝活化現身於觀眾眼前,成為了整齣戲編導的思慮。通常「傳遞」過於生硬容易流於功能性的教化,閱聽者感到冗長、無聊乏味是常有的事。然而,編導在想像劇場上有很大的彈性空間,短巧篇幅的傳說故事呈現在劇場編排上剛好顯得輕巧靈活,於是故事與故事的串接以及演員說書扮演的切換,使得整齣戲帶給人節奏緊湊、表演活潑的感受。尤其是肢體不亞於台詞的表達,讓攜家帶眷的親子觀眾都能從身體性的同感,享受到演員扮戲的趣味與生動。最好玩莫過於一講一演、寓教於樂解釋了廟宇文化的橋段,舉凡三根手指伏貼在前額的擺動,象徵馬祖婆前額的綴珠;又或是香火爐拜拜,也透過手指數字的變換象徵香火的增加。意象符號的認出以及被挑揀出來扮演的肢體語言十分到位,顯現了表演精簡有力的創意表達。而環形劇場的形式也成功幫助觀眾身在其中體會演員們三百六十度丟接球的展演呈現。

雖然演員的母語傳達,隨著節奏快速與故事轉換仍有清晰的期盼,但那也是因為此齣戲完全提起觀眾的興趣進而想了解更多。此齣戲非線性的敘事結構,挑逗著觀者對接下來未知故事的期待。記得戲中途,故事又進來舞台,入場演員隨即表演起來,而前方一位小男孩急著想知道現場狀況轉頭問媽媽:「他們在幹嘛?」當時戲演到一群人排隊擺下蜈蚣陣仗熱鬧得正熱烈,這是後來才明白的事了。後來,表演銜接到故事解說的橋段,讓方才表演的發生一同被解釋了。這下觀者全意會過來:故事不是一口氣塞進你的身體裡,而是一口接著一口甚至不告訴你剛才表演了什麼、說了什麼,吊著胃口等你把戲全「吃」完才得以看見故事的全貌。

我們身在故事的肚腹裡,也等著看見故事的全貌。《藝陣傳奇》展現的戲劇精神在此:它僅僅只是成為「傳遞」的本質,而順巧達成與教育相仿的目的。如同戲後導演所言:「文化藝術需要親身參與接觸,就像看戲一定得進劇場,看藝陣要到廟口才過癮。如何透過劇場媒介,引發孩子對在地民俗文化的興趣。願意先來聽來看,才有更多接觸的可能」此齣戲是引子,作為我們樂於初探在地民間故事的第一盞燈。

《藝陣傳奇》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席地而坐,欣賞著演員運用象徵地動作扮演出媽祖、王爺等各式各樣的神明,與演員一起進入虛擬的想像空間,彷彿回到童年在廟口聆聽大人們敘述故事一般。(郭玲君)
1月
09
2018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