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藝陣傳奇》
1月
05
2018
藝陣傳奇(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7次瀏覽
林佳靜(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2017/12/30 19:30

我們坐在四方的草蓆,被大紅燈籠高高掛包圍。這裡是環形劇場,人聲的騷動從外圍旁敲側擊溢入舞台。盤古睡了好久好久終於醒來,開天的故事預備——世界展開來。我們從演員的推擠與疊踏之間,感受到世界的緊密,再從壓成一團的身體炸裂開的距離,了解世界的開闊。原來,盤古在推擠間撐過長長的歲月,才把世界撐開來被看見。然後,演員們各自詮釋盤古的呼吸,那是手拂過空氣間的清風;他們也用一齊拍打地板的動作與聲音,詮釋盤古的鼾聲,那是天空裡湧動的雷鳴。於是,盤古從一個人的存有本體擴大變成兩個人、三個人的疊加,到後來誰也不再是盤古,故事化成白煙,又變成另一個故事。

扮戲的演員,靈活切換著角色的職責,成為說書人亦是戲中人。「沒有人是局外人」是《藝陣傳奇》說書講古的敘事方式。觀眾蹲坐草蓆看著演員們忙進忙出演繹先民來台的故事、過往的民間傳說等等,而燈籠正亮著。

他們好似一群戴著不同面具組成整體故事風貌的人,他們共體時艱講演著蜈蚣陣、車鼓陣、宋江陣等等的由來。他們穿梭於形塑故事骨肉的生產與傳遞。而「傳遞」,可謂此齣戲乘載藝陣文化的職責,戲劇何以發揮本質傳遞早已存在於過去的故事,以及老舊陌生的故事如何被演藝活化現身於觀眾眼前,成為了整齣戲編導的思慮。通常「傳遞」過於生硬容易流於功能性的教化,閱聽者感到冗長、無聊乏味是常有的事。然而,編導在想像劇場上有很大的彈性空間,短巧篇幅的傳說故事呈現在劇場編排上剛好顯得輕巧靈活,於是故事與故事的串接以及演員說書扮演的切換,使得整齣戲帶給人節奏緊湊、表演活潑的感受。尤其是肢體不亞於台詞的表達,讓攜家帶眷的親子觀眾都能從身體性的同感,享受到演員扮戲的趣味與生動。最好玩莫過於一講一演、寓教於樂解釋了廟宇文化的橋段,舉凡三根手指伏貼在前額的擺動,象徵馬祖婆前額的綴珠;又或是香火爐拜拜,也透過手指數字的變換象徵香火的增加。意象符號的認出以及被挑揀出來扮演的肢體語言十分到位,顯現了表演精簡有力的創意表達。而環形劇場的形式也成功幫助觀眾身在其中體會演員們三百六十度丟接球的展演呈現。

雖然演員的母語傳達,隨著節奏快速與故事轉換仍有清晰的期盼,但那也是因為此齣戲完全提起觀眾的興趣進而想了解更多。此齣戲非線性的敘事結構,挑逗著觀者對接下來未知故事的期待。記得戲中途,故事又進來舞台,入場演員隨即表演起來,而前方一位小男孩急著想知道現場狀況轉頭問媽媽:「他們在幹嘛?」當時戲演到一群人排隊擺下蜈蚣陣仗熱鬧得正熱烈,這是後來才明白的事了。後來,表演銜接到故事解說的橋段,讓方才表演的發生一同被解釋了。這下觀者全意會過來:故事不是一口氣塞進你的身體裡,而是一口接著一口甚至不告訴你剛才表演了什麼、說了什麼,吊著胃口等你把戲全「吃」完才得以看見故事的全貌。

我們身在故事的肚腹裡,也等著看見故事的全貌。《藝陣傳奇》展現的戲劇精神在此:它僅僅只是成為「傳遞」的本質,而順巧達成與教育相仿的目的。如同戲後導演所言:「文化藝術需要親身參與接觸,就像看戲一定得進劇場,看藝陣要到廟口才過癮。如何透過劇場媒介,引發孩子對在地民俗文化的興趣。願意先來聽來看,才有更多接觸的可能」此齣戲是引子,作為我們樂於初探在地民間故事的第一盞燈。

《藝陣傳奇》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席地而坐,欣賞著演員運用象徵地動作扮演出媽祖、王爺等各式各樣的神明,與演員一起進入虛擬的想像空間,彷彿回到童年在廟口聆聽大人們敘述故事一般。(郭玲君)
1月
09
2018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