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故事,也是生活《藝陣傳奇》
1月
09
2018
藝陣傳奇(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2次瀏覽
郭玲君(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生)

所有的一切,從說故事劇場的開始表演起,演員們藉由簡單的語言、肢體變化,帶出了盤古開天闢地傳說、唐山過台灣,等各種台灣島的歷史事蹟。簡單的一塊布、一組動作,代表了海洋、代表了一種鬼怪、也帶出所有過去的想像。現在宗廟信仰源自於十七世紀漢人來台,為求取心靈寄託所建造,而寺廟的陣頭,亦是從當時生活之中因為各種災難、傳說等所轉變而來,例如為了防禦水患而發明的蜈蚣陣、農暇時吟唱的車古調、為了土地異族防禦而演化的宋江陣等。這些陣頭不僅是一個表演,同時也代表著前人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導演成功地運用說故事劇場將這三、四百年所發生的歷史故事,化繁為簡地整合成一部精煉的劇場演出。

整個劇場元素的運用,如同當時來台的漢人一樣,從簡單地乞討生活的肢體呈現,一點一滴地加入了光影、道具、燈光、大鼓等聲光變化,代表著來到這片土地生活的人逐漸展開新生活、發展出新的自我文化脈絡。演員也逐漸一個、一個的從舞台四周、觀眾席後方添增出來,輪番上陣地演出台灣人對於寺廟的崇拜與尊敬,直到最後每一位演員穿著代表性的陣頭上場時,舞台的色彩豐富極了,像極了現在台灣多元的現況。這些光、影、豐富的肢體不但填滿了觀眾對於過去歷史故事的想像,對於小觀眾而言,更是幫助他們更了解古今文化的變遷。

影響‧新劇場善於使用圓形劇場來和大小觀眾們做近距離的演出,而這次主題的呈現更像是許多人小時候在廟口聽故事的童年一般。孩子們與家長在劇場內席地而坐,欣賞著演員運用象徵地動作扮演出媽祖、王爺等各式各樣的神明,面對著人們對於神的祈求,從幽默地對話中,了解大眾對於生活未知的渴望,與演員一起進入虛擬的想像空間,彷彿回到童年在廟口聆聽大人們敘述故事一般。然而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這樣的活動,廟口不再是孩子們嬉戲遊玩或街坊聯絡感情的場所,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平台被電視、網路等3C產品所取代。

這些陣頭的發展脈絡,其實就在我們自身的文化演變。每個陣頭的產生都有其一定的歷史緣由,也因此陣頭文化,不只是一個故事的訴說,還是一個生活的展現。這次的演出,劇團使用了部分的素人演員,成功地表現了陣頭源自於生活的特點,演員們自然地舞台表現,如同隔壁鄰居一般的親切可人,少了專業兒童劇場演員的包袱,多了素人演員對於演出的真誠與熱情,讓演出的氛圍更加地貼近生活。誠如導演在演出後所提的,「文化藝術需要親身參與接觸,就像看戲一定得進劇場,看藝陣要到廟口才過癮。」然而,筆者卻私心的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看到這場演出在廟口的某個場域登場,讓演出更貼近文化,讓故事更貼近生活。

《藝陣傳奇》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7/12/30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意象符號的認出以及被挑揀出來扮演的肢體語言十分到位,顯現了表演精簡有力的創意表達。而環形劇場的形式也成功幫助觀眾身在其中體會演員們三百六十度丟接球的展演呈現。(林佳靜)
1月
05
2018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