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故事,也是生活《藝陣傳奇》
1月
09
2018
藝陣傳奇(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3次瀏覽
郭玲君(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生)

所有的一切,從說故事劇場的開始表演起,演員們藉由簡單的語言、肢體變化,帶出了盤古開天闢地傳說、唐山過台灣,等各種台灣島的歷史事蹟。簡單的一塊布、一組動作,代表了海洋、代表了一種鬼怪、也帶出所有過去的想像。現在宗廟信仰源自於十七世紀漢人來台,為求取心靈寄託所建造,而寺廟的陣頭,亦是從當時生活之中因為各種災難、傳說等所轉變而來,例如為了防禦水患而發明的蜈蚣陣、農暇時吟唱的車古調、為了土地異族防禦而演化的宋江陣等。這些陣頭不僅是一個表演,同時也代表著前人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導演成功地運用說故事劇場將這三、四百年所發生的歷史故事,化繁為簡地整合成一部精煉的劇場演出。

整個劇場元素的運用,如同當時來台的漢人一樣,從簡單地乞討生活的肢體呈現,一點一滴地加入了光影、道具、燈光、大鼓等聲光變化,代表著來到這片土地生活的人逐漸展開新生活、發展出新的自我文化脈絡。演員也逐漸一個、一個的從舞台四周、觀眾席後方添增出來,輪番上陣地演出台灣人對於寺廟的崇拜與尊敬,直到最後每一位演員穿著代表性的陣頭上場時,舞台的色彩豐富極了,像極了現在台灣多元的現況。這些光、影、豐富的肢體不但填滿了觀眾對於過去歷史故事的想像,對於小觀眾而言,更是幫助他們更了解古今文化的變遷。

影響‧新劇場善於使用圓形劇場來和大小觀眾們做近距離的演出,而這次主題的呈現更像是許多人小時候在廟口聽故事的童年一般。孩子們與家長在劇場內席地而坐,欣賞著演員運用象徵地動作扮演出媽祖、王爺等各式各樣的神明,面對著人們對於神的祈求,從幽默地對話中,了解大眾對於生活未知的渴望,與演員一起進入虛擬的想像空間,彷彿回到童年在廟口聆聽大人們敘述故事一般。然而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這樣的活動,廟口不再是孩子們嬉戲遊玩或街坊聯絡感情的場所,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平台被電視、網路等3C產品所取代。

這些陣頭的發展脈絡,其實就在我們自身的文化演變。每個陣頭的產生都有其一定的歷史緣由,也因此陣頭文化,不只是一個故事的訴說,還是一個生活的展現。這次的演出,劇團使用了部分的素人演員,成功地表現了陣頭源自於生活的特點,演員們自然地舞台表現,如同隔壁鄰居一般的親切可人,少了專業兒童劇場演員的包袱,多了素人演員對於演出的真誠與熱情,讓演出的氛圍更加地貼近生活。誠如導演在演出後所提的,「文化藝術需要親身參與接觸,就像看戲一定得進劇場,看藝陣要到廟口才過癮。」然而,筆者卻私心的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看到這場演出在廟口的某個場域登場,讓演出更貼近文化,讓故事更貼近生活。

《藝陣傳奇》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7/12/30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意象符號的認出以及被挑揀出來扮演的肢體語言十分到位,顯現了表演精簡有力的創意表達。而環形劇場的形式也成功幫助觀眾身在其中體會演員們三百六十度丟接球的展演呈現。(林佳靜)
1月
05
2018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