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隨著歌仔戲的室內售票劇場演出逐漸增加,孵化無數歌仔戲演藝人才的搖籃——廟口民戲似乎隨著都市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大夢初醒》描述民間歌仔戲班的魔幻日常。透過立志成為歌仔戲演員但遭母親反對的千瑤視角,逐戲路遊牧的民戲日常和不被家人理解的現實人生經歷彼此對照。千瑤加入歌仔戲班,面對只有劇情大綱,即興的活戲演出卻讓她力不從心。不只文字到身體的學習模式轉換讓她飽受物理折磨,而離家逐夢的決定加諸心理折磨。演出所在供奉的靈公媽也是失落人,因疫情失祀已久的祂們有屬意戲碼,卻無法對戲班點戲。愛女心切喬裝小販擺攤跟蹤的千瑤媽媽能和靈公媽溝通,祂們的點戲心願似乎有望。
探究本劇最核心的戲劇結構是演員的個人生命經驗,再延伸到夢想之地歌仔戲為第二主場。靈公媽近似歌仔戲發展的見證者,在高處俯瞰一切人事。人物和事件歷程既是虛構的劇情元素,回到演員亦凡人的基底觀看,仍構成人同此心的相似風景。千瑤的歌仔戲演員夢或許不尋常,但她圓夢離家的個體化獨立過程和母女情感糾葛卻熟悉。戲裡戲外穿梭解密民戲班的神秘,學戲、上戲、聽戲、套戲、被改戲、演戲到下戲後都是演員吃戲飯說戲話的真實生活。
雖是讀劇,演員出場皆以演出角色狀態自我介紹,有著雷同歌仔戲出台自報家門的趣味,更容易識別角色。多媒體影像協助觀眾進入戲劇場景流轉。文本詮釋採取唱多於唸的作法,唱段比例接近八成,口白不多。以此突出歌仔本位。值得注意的是,音樂面透過曲牌做出人神區隔。靈公媽唱段多是七字調、都馬調、雜念調、江湖調一類傳統曲牌,而其他真人角色唱段則以電視調為主。歌仔戲特質和導演意識兩相加乘後,詮釋鮮明。
大夢初醒(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卓淑真)
文本因主題設定,織入高密度歌仔戲及民俗文化相關知識,由於現代人脫離民俗已久,這樣的題材著實考驗觀眾熟悉度。例如劇中謝戲對象靈公媽屬於孤魂信仰,敬奉魂靈的謝戲被獨立稱為「浮戲」。而靈公媽點戲的爭論,一來一往幾句唸白就帶過歌仔戲民戲主要類型,最終選定有說經、情感附帶武戲場面的《目連救母》,劇碼的講究又勾出孤魂對浮戲的深層期望,其實兼有撫慰及娛樂兩端。謝戲源自大眾生活與文化連結,而脈絡橫跨民俗文化到戲班做戲的歷程,資訊量極大,或許需要再思考舞台呈現的轉化手法,使觀眾意會歌仔戲與民俗在生活的交集。
在表演上,歐慧君一人分飾千瑤和母親兩角。一趕二不只藉墨鏡道具切換,演出母親時,壓低嗓音並略略放大音量,再搭配擴大的肢體動作突出不同年齡屬性的角色差異。另外,蔡依玲並非主要角色,以表情身姿的混合加強聲情,出入不同角色以語速區別,能感受到明確變化。
歌仔戲讀劇演出形式不似舞台劇熱絡,本次呈現也只有一到六場,但編、導、演三方交互作用下,整體視覺、身段唱腔已接近正式演出形貌。整體而言,《大夢初醒》寄託世俗目光,回望歌仔內在,且保有細膩多樣的情感轉折,展現親民的通俗意向。有意召喚失落的民間記憶,令人期待陳麗香歌仔戲劇團的未來步伐。
《大夢初醒》
演出|陳麗香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0/29 14:30
地點|員林演藝廳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