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的迴響《大夢初醒》
12月
01
2023
大夢初醒(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林漢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17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隨著歌仔戲的室內售票劇場演出逐漸增加,孵化無數歌仔戲演藝人才的搖籃——廟口民戲似乎隨著都市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大夢初醒》描述民間歌仔戲班的魔幻日常。透過立志成為歌仔戲演員但遭母親反對的千瑤視角,逐戲路遊牧的民戲日常和不被家人理解的現實人生經歷彼此對照。千瑤加入歌仔戲班,面對只有劇情大綱,即興的活戲演出卻讓她力不從心。不只文字到身體的學習模式轉換讓她飽受物理折磨,而離家逐夢的決定加諸心理折磨。演出所在供奉的靈公媽也是失落人,因疫情失祀已久的祂們有屬意戲碼,卻無法對戲班點戲。愛女心切喬裝小販擺攤跟蹤的千瑤媽媽能和靈公媽溝通,祂們的點戲心願似乎有望。

探究本劇最核心的戲劇結構是演員的個人生命經驗,再延伸到夢想之地歌仔戲為第二主場。靈公媽近似歌仔戲發展的見證者,在高處俯瞰一切人事。人物和事件歷程既是虛構的劇情元素,回到演員亦凡人的基底觀看,仍構成人同此心的相似風景。千瑤的歌仔戲演員夢或許不尋常,但她圓夢離家的個體化獨立過程和母女情感糾葛卻熟悉。戲裡戲外穿梭解密民戲班的神秘,學戲、上戲、聽戲、套戲、被改戲、演戲到下戲後都是演員吃戲飯說戲話的真實生活。

雖是讀劇,演員出場皆以演出角色狀態自我介紹,有著雷同歌仔戲出台自報家門的趣味,更容易識別角色。多媒體影像協助觀眾進入戲劇場景流轉。文本詮釋採取唱多於唸的作法,唱段比例接近八成,口白不多。以此突出歌仔本位。值得注意的是,音樂面透過曲牌做出人神區隔。靈公媽唱段多是七字調、都馬調、雜念調、江湖調一類傳統曲牌,而其他真人角色唱段則以電視調為主。歌仔戲特質和導演意識兩相加乘後,詮釋鮮明。


大夢初醒(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卓淑真)

文本因主題設定,織入高密度歌仔戲及民俗文化相關知識,由於現代人脫離民俗已久,這樣的題材著實考驗觀眾熟悉度。例如劇中謝戲對象靈公媽屬於孤魂信仰,敬奉魂靈的謝戲被獨立稱為「浮戲」。而靈公媽點戲的爭論,一來一往幾句唸白就帶過歌仔戲民戲主要類型,最終選定有說經、情感附帶武戲場面的《目連救母》,劇碼的講究又勾出孤魂對浮戲的深層期望,其實兼有撫慰及娛樂兩端。謝戲源自大眾生活與文化連結,而脈絡橫跨民俗文化到戲班做戲的歷程,資訊量極大,或許需要再思考舞台呈現的轉化手法,使觀眾意會歌仔戲與民俗在生活的交集。

在表演上,歐慧君一人分飾千瑤和母親兩角。一趕二不只藉墨鏡道具切換,演出母親時,壓低嗓音並略略放大音量,再搭配擴大的肢體動作突出不同年齡屬性的角色差異。另外,蔡依玲並非主要角色,以表情身姿的混合加強聲情,出入不同角色以語速區別,能感受到明確變化。

歌仔戲讀劇演出形式不似舞台劇熱絡,本次呈現也只有一到六場,但編、導、演三方交互作用下,整體視覺、身段唱腔已接近正式演出形貌。整體而言,《大夢初醒》寄託世俗目光,回望歌仔內在,且保有細膩多樣的情感轉折,展現親民的通俗意向。有意召喚失落的民間記憶,令人期待陳麗香歌仔戲劇團的未來步伐。

《大夢初醒》

演出|陳麗香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0/29 14:30
地點|員林演藝廳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性與外台戲班雙向滲透的命運,映照出情感從割裂到和解的動態拉鋸。如果說愛是僵局流動的可能答案。除卻深情凝視,但願單向度的位階和秩序土崩,作品牽動更多層次的歌仔戲思考、想像及連結;最重要的或許是起身行動。
9月
19
2024
從《大夢初醒》中我們可以看見陳麗香歌仔戲團突破自我的企圖心,而跨界的編導們協助其從自身故事切入挖掘自我、且於演出中盡力展現劇團特長,即使不見得能一次到位,用心也無庸置疑。
9月
18
2024
這部作品在演出中所要凸顯的重點,不論是否為「戲夢人生」的翻版或「黃粱一夢」的影射,而最終仍須回歸到對戲班生態自身的探討。
9月
14
2024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