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的迴響《大夢初醒》
12月
01
2023
大夢初醒(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林漢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3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隨著歌仔戲的室內售票劇場演出逐漸增加,孵化無數歌仔戲演藝人才的搖籃——廟口民戲似乎隨著都市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大夢初醒》描述民間歌仔戲班的魔幻日常。透過立志成為歌仔戲演員但遭母親反對的千瑤視角,逐戲路遊牧的民戲日常和不被家人理解的現實人生經歷彼此對照。千瑤加入歌仔戲班,面對只有劇情大綱,即興的活戲演出卻讓她力不從心。不只文字到身體的學習模式轉換讓她飽受物理折磨,而離家逐夢的決定加諸心理折磨。演出所在供奉的靈公媽也是失落人,因疫情失祀已久的祂們有屬意戲碼,卻無法對戲班點戲。愛女心切喬裝小販擺攤跟蹤的千瑤媽媽能和靈公媽溝通,祂們的點戲心願似乎有望。

探究本劇最核心的戲劇結構是演員的個人生命經驗,再延伸到夢想之地歌仔戲為第二主場。靈公媽近似歌仔戲發展的見證者,在高處俯瞰一切人事。人物和事件歷程既是虛構的劇情元素,回到演員亦凡人的基底觀看,仍構成人同此心的相似風景。千瑤的歌仔戲演員夢或許不尋常,但她圓夢離家的個體化獨立過程和母女情感糾葛卻熟悉。戲裡戲外穿梭解密民戲班的神秘,學戲、上戲、聽戲、套戲、被改戲、演戲到下戲後都是演員吃戲飯說戲話的真實生活。

雖是讀劇,演員出場皆以演出角色狀態自我介紹,有著雷同歌仔戲出台自報家門的趣味,更容易識別角色。多媒體影像協助觀眾進入戲劇場景流轉。文本詮釋採取唱多於唸的作法,唱段比例接近八成,口白不多。以此突出歌仔本位。值得注意的是,音樂面透過曲牌做出人神區隔。靈公媽唱段多是七字調、都馬調、雜念調、江湖調一類傳統曲牌,而其他真人角色唱段則以電視調為主。歌仔戲特質和導演意識兩相加乘後,詮釋鮮明。


大夢初醒(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卓淑真)

文本因主題設定,織入高密度歌仔戲及民俗文化相關知識,由於現代人脫離民俗已久,這樣的題材著實考驗觀眾熟悉度。例如劇中謝戲對象靈公媽屬於孤魂信仰,敬奉魂靈的謝戲被獨立稱為「浮戲」。而靈公媽點戲的爭論,一來一往幾句唸白就帶過歌仔戲民戲主要類型,最終選定有說經、情感附帶武戲場面的《目連救母》,劇碼的講究又勾出孤魂對浮戲的深層期望,其實兼有撫慰及娛樂兩端。謝戲源自大眾生活與文化連結,而脈絡橫跨民俗文化到戲班做戲的歷程,資訊量極大,或許需要再思考舞台呈現的轉化手法,使觀眾意會歌仔戲與民俗在生活的交集。

在表演上,歐慧君一人分飾千瑤和母親兩角。一趕二不只藉墨鏡道具切換,演出母親時,壓低嗓音並略略放大音量,再搭配擴大的肢體動作突出不同年齡屬性的角色差異。另外,蔡依玲並非主要角色,以表情身姿的混合加強聲情,出入不同角色以語速區別,能感受到明確變化。

歌仔戲讀劇演出形式不似舞台劇熱絡,本次呈現也只有一到六場,但編、導、演三方交互作用下,整體視覺、身段唱腔已接近正式演出形貌。整體而言,《大夢初醒》寄託世俗目光,回望歌仔內在,且保有細膩多樣的情感轉折,展現親民的通俗意向。有意召喚失落的民間記憶,令人期待陳麗香歌仔戲劇團的未來步伐。

《大夢初醒》

演出|陳麗香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10/29 14:30
地點|員林演藝廳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性與外台戲班雙向滲透的命運,映照出情感從割裂到和解的動態拉鋸。如果說愛是僵局流動的可能答案。除卻深情凝視,但願單向度的位階和秩序土崩,作品牽動更多層次的歌仔戲思考、想像及連結;最重要的或許是起身行動。
9月
19
2024
從《大夢初醒》中我們可以看見陳麗香歌仔戲團突破自我的企圖心,而跨界的編導們協助其從自身故事切入挖掘自我、且於演出中盡力展現劇團特長,即使不見得能一次到位,用心也無庸置疑。
9月
18
2024
這部作品在演出中所要凸顯的重點,不論是否為「戲夢人生」的翻版或「黃粱一夢」的影射,而最終仍須回歸到對戲班生態自身的探討。
9月
14
2024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