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厚道、謔而不虐《量‧度》
6月
12
2012
量‧度(臺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5次瀏覽

演出:台灣豫劇團

時間:2012/06/0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

文 謝筱玫

看過原著劇本的人,恐怕都很難喜歡Measure for Measure中的兩名男主角。攝政王安其樂道貌岸然,新官上任三把火,執法雷厲風行,不容他人挑戰其權威,卻因對慕容青起了慾念,而趁職務之便,要求她以貞操換取其弟的性命。安其樂正要犯的罪行,跟他大肆懲處的姦淫罪犯並無二致。相較於安其樂這個鮮明的反派角色,公爵(南平王)更具爭議性。他一心想整頓轄內廢弛多時的司法,卻又不欲扮黑臉嚴加掃蕩,索性號稱出國退居幕後,讓冷峻的安其樂擔任劊子手,替他整飭社會風氣,豈非高明的借刀殺人?而在民怨四起後,他像個英雄般回返主持公道,豈不更似沽名釣譽之輩?

臺灣豫劇團的改編,保留戲曲的溫柔敦厚精神,使得這齣莎劇有了屬於戲曲的情味。原來,南平王也可以純粹是個老好人,只因太介意人言與形象,(令人聯想到今日民主時代的國家領袖),只得假手他人除惡。但是遇到美麗貞靜的慕容青,他也情不自禁了,因此觀眾在某些曖昧點都忍不住竊笑,在此也看出編導仍保留了原劇對人性的揶揄。同時,《量‧度》也彰顯了原劇的喜劇元素,例如,向隅與劊子手的互動,將戲曲的雜技與劇情結合,做有機的發揮。

結局的處理更是一絕。在早期莎劇製作中,公爵多被刻劃為公理正義化身的青天老爺,而伊瑟貝(慕容青)似乎也順理成章欣然接受他的求婚。但隨著1970年代女性主義思潮興起,這樣的安排愈發遭到質疑。從女性觀點來看,伊瑟貝何嘗不是被公爵擺了一道?對一心想求道皈依的她,公爵以救命恩人之姿出現,難道會改變她的初衷?而公爵在皆大歡喜之後的求婚,與安其洛以其弟性命為脅要她以身相許,難道不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莎士比亞劇本的妙處在於,公爵求婚之後伊瑟貝完全不發一語,這替後人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詮釋空間。因此在一些女性主義的詮釋版本中,伊瑟貝的沉默則更像是無言的抗議,她選擇昂首邁步離開,求道去也。但是戲曲的舞台若要這麼尖銳地表達意旨,稍一不慎則易淪為意識形態鮮明的樣板戲。導演呂柏伸善用了南平王老好人的特質,在慕容青的沉默之後,南平王豁然大度地說,「此事不忙,改日再談。」接著,在結尾的伴唱聲中,南平王出,慕容青隨後,兩人隔著一定距離對望。如此收尾,巧妙回歸原著的開放性,把詮釋權留予觀眾,餘韻無窮。

主要角色的表現可圈可點。豫劇皇后王海玲嗓音嘹亮有致,老道長與南平王兩個身分的轉換清楚,老道長的喜感也沖淡了原著公爵兩面人的爭議性格。蕭揚玲成功詮釋慕容青的內心矛盾;她在靜默後緩緩跪下替安其樂求情的那一刻是全劇最感人的地方。劉建華的扮相冷酷俊秀,飾演安其樂恰如其分,事蹟敗露的悔恨也替這角色多了些許人性。音樂的設計,尤其是以女聲吟和作為另類伴奏樂聲的使用很成功。佈景設計饒有意境,簡單的一兩個景片,就帶出該場的特色,背景圓形的投影幕,有時是剪紙皮影風格的街景,有時象徵情緒的顏色。而傳統樂隊面向觀眾放在高起的雲臺上,令人聯想到有些伊莉莎白時期的劇院圖片裡樂隊是在觀眾視線所及的二樓,同時也別有一種展演性。倒是那刻意加高的表演臺有時頗阻礙演員走位,顯得多餘。節奏大致流暢,但幾個安置唱段的點可再商榷,例如,慕容青對其弟揭露安其樂的交換條件,此處她(如原著)欲言又止,對白迂迴,但編劇又加了一大段姐弟情深的抒情唱詞,十足吊人胃口。

Measure for Measure是一齣很適合改編成戲曲的劇本。此劇情節單一,有看似分明的正反派角色,最後更以公案戲高潮收尾,很能滿足慣看傳統老戲的戲迷。同時,導演、編劇(彭鏡禧、陳芳)、演員又成功地重新詮釋了原劇的複雜幽微,因此也沒讓衝著「跨文化改編」而來的觀眾失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