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12月
26
2022
顧名思義,《鞍馬天狗》取材自日本作家大佛次郎的同名原著小說。可是在編劇劉建幗筆下的「鞍馬天狗」,想要述説的不只是一個鋤强扶弱、英雄俠士的故事,還有探討人性迷失時的脆弱與困惑、抉擇堅持或放棄之路程。(賴玉萍)
12月
31
2019
就敘事來說,《未來處方箋》沒有新的角度。其改編特殊之處在於豫劇元素的使用,而要談論豫劇元素又必須放在舞臺的整體視聽風格來論,畢竟豫劇作為一套審美系統,其形制之特出,放在現代舞臺上必然出現濃濃的文化符號特殊性。(許仁豪)
6月
17
2019
《龍袍》雖是老戲重演,但劇本在俚俗與傳統上進行新詮,且兩代演員各展長才、精準演繹下,使劇中人物的心緒變化得以呈現在舞台上。對於臺灣豫劇團而言,也從過往的一枝獨秀,逐步走向群芳爭艷。(蘇恆毅)
5月
21
2019
張瑄庭運用其辣旦的特質表現出武則天登基時的意氣風發;蕭揚玲溫厚的唱腔表現出武則天在朝政與情感之間的選擇上,必須內斂壓抑的人物特性;最後在王海玲的飾演下,將壓抑的情緒以濃烈的唱詞推展至高峰,表達出女皇無奈的孤獨與傾訴。(蘇恆毅)
6月
20
2018
每一位演出者不論輩分資歷,不只要在原有根柢上展現專業,還得招架陌生新領域的挑戰。豫劇與歌仔戲同屬地方戲曲,有著相同生猛的自在與包容;不同劇種以迥異的語言音樂同台飆唱,竟然沒有太大的牴牾,確實是意外地驚喜。(劉美芳)
8月
07
2013
一方面大膽地讓結局沈入黑暗當中,《波麗士灰闌記》拒絕用大團圓消解問題,真是比布萊希特還布萊希特;另一方面,灰暗的劇情結尾搭配的卻是速度感十足的奔放音樂,鼓舞觀眾在劇終後起身行動,高明地激盪出熱血沸騰的情感效應。(鴻鴻)
8月
06
2013
劇末保證精彩,然在這高潮之前的一兩個小時,盡是編劇對女人與戰爭的浮想聯翩。於是古今中外的名女人一一被點名評論,有些甚至說著說著就被演出來。然而人物與場次過於零碎,敘事觀點又太單一,有時竟覺乏味。(謝筱玫)
5月
02
2013
奇巧劇團推出《金蘭情X誰是老大》,瞻望了戲曲新實驗的可行性,也推出了切合觀眾喜好而具備創意商機的作品,但不禁要擔心下一步的走向會是如何?劇場表演作為一種娛樂但不僅只是娛樂,也負載了與觀眾互動的意義,當觀眾看戲飽受愉悅之後,剩下了些什麼?顯然地,這齣戲尚未能達到雙向互動的體悟與交流,這是往後可以思索、邁進的初步考量。(黃佳文)
8月
01
2012
臺灣豫劇團的改編,保留戲曲的溫柔敦厚精神,使得這齣莎劇有了屬於戲曲的情味。也看出編導仍保留了原劇對人性的揶揄。同時,《量‧度》也彰顯了原劇的喜劇元素,例如,向隅與劊子手的互動,將戲曲的雜技與劇情結合,做有機的發揮。(謝筱玫)
6月
12
2012
此劇完全跳脫單一劇種主體的思維,它既非豫劇,也不是歌仔戲,而是一齣使用了戲曲音樂與身段動作的戲。(謝筱玫)
9月
19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