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有視野《新人新視野》
6月
29
2023
第15屆新人新視野-戴啟倫《大解脫者》(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56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本屆新人新視野是由三個獨立小品集結而成的一場匯演,分別是楊世豪《After》、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以及戴啟倫的《大解脫者》,以自己做圓心,藉由創作,照見自己所處的世界。

身體與物件,《After》

馬戲表演除了擁有異於常人的身體技巧之外,物件也是馬戲表演中重要的元素。鐵製大環本身帶有金屬的重量感,圓形物體的特色就是滾動,在這個預料中的前提之下,楊世豪從大環的外型開始,手掌滑過鐵件的聲音有著粗糙的顆粒,與指尖敲擊的清脆感不同,近似遊戲探索的狀態,以身體不同的部位如:肩、頸椎、腳趾......等接觸大環,並藉此建立物件與身體的關係。大環落地時是重物撞擊的聲音,反彈時離開地面塑膠材質讓聲音多了點黏性,這是觀眾的視野,而這一段落,物件本身是主體。

除了雙手緊握之外,楊世豪如何對待與他相伴多年的「戰友」,楊世豪慢慢從被動的位置變成操控大環的主體,從身體注入大環的力量,以觀眾無法察覺的細微程度去改變運動的方向,持續不斷的滾、轉、繞各種變化的運動中,展現精熟的技巧。好比芭蕾技巧中的Pirouette,看似只有啟動一次,卻需要在每一圈重新產生動力讓旋轉得以持續,此時,是楊世豪身體的視野。

本作的最後一步:破壞,這個破壞,需要親手摧毀,意味著楊世豪走出舒適圈的第一步。原本在大環的圓圈內自成一格的小宇宙,將他吞噬的黑洞又將他吐了出來,同時扭開了一個口,開拓新的疆土,原本的大環扭曲成一條巨大的鐡絲,可惜這個驚喜只是曇花一現,並未看見物件與身體關係的延續,期待未來楊世豪在歷經創造、破壞之後的下一步:再創造。

想像與具象,《喂!你好⋯⋯我叫高敏》

張雅媛掌握了高敏感人士本身內建擴大器的特質,把實驗劇場當作顯微鏡,舞者看做是細胞的最小單位,將抽象與具象化,呈現高敏感人士在環境中,大腦接收到聽覺、視覺與體感的種種訊息時高速運作的情況。

三位舞者清一色的黑衣黑褲,這樣的選擇很中性,不帶任何批判色彩,聚焦在身體的互相作用,透過肢體轉譯內部精神活動,給予觀眾投射或理解的最大值。三位舞者閃躲、推擠、依靠、衝撞,你成為我的延伸,而她又撐住了你,也像是圍繞於人際社交的隱喻,相遇,交錯,陪伴,離開,只有自己才懂的適與不適。

在舞者因改變排列而呈現出的造型之外,動作大多是由搭手、低頭、轉身,走、跑等簡單且俐落的動作組合而成,聚合又離開,體現各種情緒在心裡橫衝莽撞的難以言說,在偶爾出現的托舉是肉眼可以辨識的技巧。因身體運動而揚起的風,感受填滿了懸浮於空氣中的隱性空間,張雅媛讓觀眾從想像對議題產生共感。

事件,《大解脫者》

因為某個事件而引發表達的渴望,戴啟倫以失親之痛為流水,將觀眾捲入混亂又茫然的漩渦中。

甫開場,高高揚起的米袋底下破開一道米瀑布,帶來視覺上的一記重擊。米粒在台灣文化中是個重要的存在,有米食、米卦,喪禮中也會有米粒的存在。喪期間喪家會將米粒舖在地上,期待腳印浮現以療慰失親之痛。舞者輪流舉起椅子、搖晃,頗有宗教祭儀的影子,這道暗影時而幽微時而突兀地出現在作品的角落中。

舞者輪流倒下,這個段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倒下,第二次是拉起,此一倒轉的手法在作品裡重複出現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前段是崩塌的疼痛,經歷長長的悲傷後,生活會慢慢回到日常,終將能夠欣賞如翅般飛翔的桃花心木,甚至開口吟唱。

本作中使用了許多的素材,麥克風、露營用燈、白布、米粒、口白,這些看似毫無關係的元素,巧妙貼合了悲傷疼痛的失序狀態。最後,深淵盡頭的牆面打開,門外陽光普照衝入視野,戴啟倫的背影在青蔥鬱綠的遠方逐漸隱去,幕下,讓這場疼痛有個午場限定的明亮溫暖做收尾。

舞台上精心設計的一切,都照著設定好的程序進行著。作品與作品之間換場時,工作人員在觀眾隱約可見的黑暗中穿梭,撕膠帶、捲地板、上道具、照射螢光膠帶⋯⋯,這些早早被分派好負責工作內容的工作人員,有各自的走位、動作,甚至是節奏,成為另一首有趣的小品。三位創作者從自身經驗出發,直面生命中不斷變動的狀態,品味每一個閃瞬而過的抗拒與困惑,與物、與內在特質、與事件,如何面對人生的磕磕碰碰,沒有標準答案。是因為人,而產生視野,進而擁有了存在的意義。

《After》

演出|楊世豪
時間|2023/06/0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喂!你好⋯⋯我叫高敏》

演出|張雅媛
時間|2023/06/0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大解脫者》

演出|戴啟倫
時間|2023/06/0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在空無景緻與人煙的舞台上,唯有黑膠地板遺留的刮痕與被拆解的大環,靜置其中⋯⋯演出終有觀眾散去的時刻,從面對他人的狀態,回歸到創作正視的自己,哪一個片段會是自我真實的期待?
5月
15
2023
這個演出玩出來的,是距離與空間限定下的共感與恐怖。因為距離近,每一個物件的象徵意義或細緻程度都必須考量,8Rojo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相當厲害,尤其是面具,每一個都有著不等程度的恐怖,不只是外型,而是面具所賦予的意義。(劉純良)
8月
30
2018
8Rojo這次的演出,不啻為一個極好的範例,在這個經濟效益極低(本次世界首演,總票房最多不過新台幣一萬五千元,而這個團隊來自加拿大)的製作裡,藝術家能夠完全不迎合觀眾,專心致志地做好一個撼動人心的精準創作。說明藝術真正的價值,可以不是用數字來衡量的。(曾志誠)
8月
22
2018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