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純純(社會人士)
第15屆「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以下簡稱「新人新視野」)作品,包括擁有豐富馬戲表演經驗的楊世豪《AFTER》、新生代創作者張雅媛的《喂!你好……我叫高敏》,以及舞蹈科班出身的戴啟倫《大解脫者》,三位年輕世代的新興表演藝術家,以馬戲、肢體、舞蹈等的表演形式,依據各自的生命體驗創作出三部當代全新劇場作品。
拆解與認同,人與環的親密關係
我們對楊世豪的認識,大多來自於「大環表演」,有關他與大環之間,應該不僅只是超過10年的親密夥伴,更是具有日常與記憶的生命共同體。在本屆新人新視野專案中所呈現的作品《After》,他從表演者轉為創作者,以大環作為創作核心,雖一樣是他與大環共譜的雙人舞,不同的則是深度進入他與大環之間的心靈對話-從表演者與道具,到互為夥伴的親密關係。
從單純接受指令的表演者,到能夠展現敘事手法的創作者,關於一個完整的作品,要告訴觀眾甚麼、能告訴觀眾甚麼、觀眾又能接收到甚麼,這一連串的過程,想必應是楊世豪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反覆詰問的。
今天的《After》,不是一段讓人驚呼連連的馬戲特技節目,楊世豪在這個作品中,以漸進式的流動和觀眾分享他與大環間的關係層次,不再只是強調高超技藝的大環招式,而是一段緩慢的、有關問與答的對話,有時一起前進、有時一起後退,有時你進我退或我退你進,但步履中的節奏,好似人與環間的呼吸默契,有著一定的節奏。
「……他仍會與我共同拚出之後的軌道嗎?」【1】從技藝的打磨到精神層面的互動,一起從街頭到劇場、從娛樂性的表演到藝術的發展,冰冷的金屬大環與表演者手心的溫度相疊,冷與熱之間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生命。看似一個人的獨角戲,但舞臺上卻有兩個生命共舞,30分鐘的劇場小品,拋出問題、尋找答案,即使物件拆解了,仍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與延伸。如他在節目單所言:「我在新人新視野裡並沒有找到標準答案,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裡卻發現比答案更珍貴的過程…」【2】,《After》之後,讓人期待更多的「楊世豪」。
互動幽默的暗黑華爾滋
張雅媛由「高敏感」的人格特質出發所創作的作品《喂!你好……我叫高敏》,主要是希望詮釋高敏感族群在生活中因外在環境刺激所造成的強烈不適感擬人化,透過肢體展現出這個族群獨特的內心矛盾。
張雅媛讓合作表演者-楊宇政、陳雅筑、沈樂分別詮釋高敏人面對此特質的三種狀態:閃躲對抗、試圖溝通、與之共存;整體節目動作流暢、節奏上帶點黑色幽默,三位表演者各有特色,不誇張、不張揚,不慍不火的在實驗劇場的小空間中表現出關係的對話。有一點緊張,但不過份糾結,反而像是不斷丟接球的過程。令人驚喜的是三個人的默契感十足,肢體互動的份量與情感流動的氛圍,都能在各自身體的特色中盡情展現。尤其身形微胖的沈樂,在三人的互動中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把創作者想表達「笑中帶淚」的情境,形塑出來。
高敏感族是神經纖細敏感的人,如果不理解這種樣態的話,可能較難體會創作的意圖。在伊麗絲.桑德(Ilse Sand)所著《高敏感是種天賦》【3】一書中提到:「高敏感族能感受到事物細微的重點,接收到資訊會一路直達內心深處。他們也擁有豐富的幻想力,並具備把事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的想像力,還會以自外界獲取的資訊為基礎,天馬行空地發展各種想像。高敏感族的大腦轉速過快,所以他們腦中的『硬碟記憶體』要比一般人的更快滿,更容易受到過度刺激。」
如此我們才能恍然大悟張雅媛在作品中巧妙的將所謂「高敏」的習性擬人化後呈現的趣味與張力,輕巧的、簡單的、清楚的,像是一支流暢的三人華爾滋,節奏輕盈,充滿朝氣,顯現出輕快、流利 、活潑、興奮、也有深情感與羅曼性。藏在黑黑的小劇場中,別具滋味。
解脫,沒有那麼簡單
戴啟倫的《大解脫者》則是希望強調探討失去至親的痛苦及悲傷,以及如何治癒傷痛。創作者希望「透過宗教的力量與儀式的進行,將原本失序、茫然、困頓的心理狀態歸於安好。」【4】演出者主要包括2位現場樂手、3位主要舞者以及1位表演者。整體舞臺設計約劃分為三個區塊,其中包括樂團在左、舞者在右,中間1區的演出者則擔任象徵性的意向。
創傷與療癒,向來是創作的重要靈感,戴啟倫的這個作品有與其自身生命經驗關聯性,從面臨逝去、接受到解脫,是一種活著留下來的人必經的過程,而過程中如何「走出去」或「走下去」,則會因不同的選擇,走向不同的啟發或是結果。我們可以從宣傳與節目單的自述中明白創作者的意圖,但實際觀看作品時,卻很難產生共感。
場面調度略嫌混亂,太多劇場熟悉的老梗,不論是樂手的安排、突然大量落下的米粒、結尾時撒落的紙鶴、舞者反覆的糾結,都比較像是創作者的自說自話、以及「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格格不入感,反映了作品的直接與粗糙。解脫,並不簡單,從悲傷或憤懣到真正頓悟或脫離苦海,應有更多細節的鋪陳,而不應僅是表面上浮誇、張揚的宣示苦痛。雖然明白創作者應該擁有很多想法與能量,但如何能在此命題下將作品梳理得更精準、更細膩,則需要經過更多咀嚼與醞釀,才能好好地把這種很內在的情緒消化與轉化。
節目單上所說這個作品「……將原本失序、茫然、困頓的心理狀態歸於安好。」但顯然創作者並未準備好這該有的「安好」,或說,主題、元素、詮釋、畫面都有了,主廚卻未能炒出一盤滋味美妙的佳餚,而是各種味道各自疏離,融合不到一起。彼此之間如無法有效串聯,那就僅是散落的拼圖,無法透視全貌,更沒有辦法直指作品中心意念。而演出者本身又是否有真正理解創作的本質與設定的主題所想要具體呈現的意念?如何貼合主題精神的軸線,是創作者應該要做足的功課,如能去除過多的自言自語,不過分張揚誇飾的情感表現,這個主題依舊有值得好好發揮的空間。
累積15年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補助專案」,多年來鼓勵了數十位從事表演藝術的年輕創作者,透過這個機制,讓入選的創作者有機會藉由國藝會的協助與安排,進行長達一年的排練、對談、交流、演出等過程,刺激新一代創作者學習與成長。在機制的輔導與鼓舞下,入選的創作者獲得的不只是經費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為新一代創作者所搭建的舞臺,提供並陪伴作品的形成、呈現、建議,以及被包裝、行銷、亮相的機會。不得不說,入選的創作者,何其幸運?在文化資源與市場能量不甚充足的臺灣藝術環境中,得以被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引領、在劇場環境中衝州撞府,無論如何,對年輕世代的創作生命而言,都是一個珍貴的人生體驗。但也如同資深劇場工作者鴻鴻曾在新人新視野研究專文中提到:「製作一個好看的演出並非『新人新視野』專案最重要的目的,而是回到培育人才和新視野上。」【5】能否因此發掘好作品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否挖掘出具有潛力的新人加以扶植、鼓勵,進而激發出更多創作生命,才是新人新視野的終極目的。所以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註解
1、第15屆「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宣傳單
2、第15屆「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電子節目單
3、伊麗絲.桑德(Ilse Sand),2017,《高敏感是種天賦》(譯者:呂盈璇)
4、第15屆「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電子節目單
5、謝繕聯,2018,〈國藝會新人新視野研究專文-下個十年的期待〉,《國藝會線上誌》
《After》
演出|楊世豪
時間|2023/04/29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大解脫者》
演出|戴啟倫
時間|2023/04/29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喂!你好……我叫高敏》
演出|張雅媛
時間|2023/04/29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