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纏鬥,世界就要崩潰《全家都去你家》
2月
04
2015
全家都去你家(謝承佐 攝,嚎哮排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5次瀏覽
湯欣曄(社會人士)

《全家都去你家》改編自雅絲米娜.雷札(Yasmina Reza, 1959-)的《文明的野蠻人》(God of Carnage, 2006),故事講述兩對父母因為小孩打架而談判,從一開始的彬彬有禮演變到針鋒相對,再而歇斯底里互相叫罵,其中的機鋒言詞令人捧腹也使人警醒。看自詡為「文明人」的中產階級如何「動口不動手」,火花四射的口水大戰就此展開。

嚎哮排演的演出在人物設計上的明顯變動,即是將被打一方的父母,改成一對「父父」,將衝突轉變成「一般夫妻vs.同志伴侶」的對決,增加了筆者對戲的期待度;我原本期待能夠從家庭組成結構的不同,看到兩方歧異的處事態度。不過就整體觀看下來,我沒有感受到將原本異性戀夫妻的人物設計轉成同性戀夫夫的必要性。

雖然同性戀的議題不必被標籤化或特殊化,但是既然在改編上修改了人物設計,則應該對故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就演出整體來看,同志伴侶的設計只有讓演員間的互動增添趣味,而事實上這對同志伴侶的形象、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予人的印象是有些刻板的。到後來,劍拔弩張的家長關係轉變成夫妻伴侶間的怨懟時,「兩個丈夫vs.妻子與偏女性化的丈夫」(措辭真難)和原先劇本的「兩個丈夫vs.兩個妻子」的組合在表現上並沒有太多的差異,婚姻的難處似乎在每對夫妻/夫夫的關係裡都有類同。

夫妻各自是律師和理財專家,夫夫各自是家用五金行店主和作家,兩方都是中產階級,他們看似相對現實或敏感的個性,才是造成彼此衝突的最大因素。故事場景設定發生於夫夫的家裡,其中的家具擺設無不透露出這對同志伴侶的物質生活頗為富裕:整個的牆面書櫃,大量的書籍(不乏原文原版書籍),年份考究的威士忌,還有招待客人時提供的獨家秘方手工水果蛋糕等等。夫妻則是職業說明了一切,尤其是在這八十多分鐘長的戲裡,身為律師的丈夫就接打了十一通手機,每通手機的對話都囂張不已,足見事業做得之大之成功。兩方的生活皆可讓人想像其舒適安穩,但又斤斤計較的特質(夫夫為花價爭吵、夫妻彼此也頗多不滿)。中產階級間的偽善模式就此開啟,唇槍舌戰到互揭瘡疤,語言交鋒之精采,成為這走向明確的喜劇的靈魂所在。最後四人大醉瘋狂,又笑又罵,卻未釀成任何肢體暴力,表面上指出了人們長久生活在「文明」裡,以理性處事為尊為傲,甚至視之為成熟的表現,但這同時也顯示了中產階級本身只敢在嘴皮上掐架,沒有人真敢動手,說穿了只是紙老虎一群。

語言作為此劇的主角,四位演員張家禎、張棉棉、黃建豪和蕭東意將那些棉裡藏針又或大鳴大放的台詞拋接自如,節奏快速而毫無冷場,演員在單一的場景裡迸發出頗有層次且巨大的能量,可以說是此劇最成功的所在。席間觀眾總是為犀利尖刺的語言逗得大笑不已,但又能為當中反映的階級情態深有體會、印象難忘。演出團體在選劇、導演的場面調度和演員的選角上,可謂眼光獨到。

《全家都去你家》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15/01/30 19: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部作品的劇情推展與臺詞底蘊引人深思,自原劇蛻變而另具內涵,舞臺效果顯著但稍嫌浮誇,導演和演員在表演上或可再協調,做效果未嘗不可自然、寫實些。(黃佳文)
2月
24
2015
單幕劇的困難更顯演員的厲害與當代劇本美學。語言是殺戮的神,這齣戲提醒我們「文明」/「野蠻」的一線之隔,笑劇中人的同時,我們也在笑著自己。(鐘煒翔)
2月
16
201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