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鬧劇般的成人戲耍《全家都去你家》
2月
24
2015
全家都去你家(謝承佐 攝,嚎哮排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5次瀏覽
黃佳文(中學教師)

嚎哮排演於臺北藝穗節推出《全家都去你家》(改編自Yasmina Reza劇作“The God of Carnage”)頗受好評,並於年節前再度上演,調整原劇「夫妻」設定,透過同志伴侶與白領夫妻的「調解」以推動情節發展,人物設定頗有新意,但在「多元家庭」的議題上著墨不多,僅有少數時刻概略觸及,在性/別議題上的探討其實仍屬保守,不過,這或許也意味著當代對於性/別議題已有初步認同,而不必刻意周旋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任君解讀。

全劇緊扣兩個小孩的肢體暴行,未見其人、其事,卻在兩方家長的爭執下,耐人尋味地道出更多暴行肇因的可能。「野蠻」一詞也戳破了當代人的虛偽做作,在調解的過程中,白領夫妻故作姿態,在多說無益的情勢下欲轉身走人,卻一再被延宕、干擾,直至引發衝突,嘔吐宣洩、買醉狂言,在大放厥詞之後,全劇收束在孩童和解的訊息,這兩對伴侶的衝突猶如一場彷彿孩童僵持不下的鬧劇。

全劇受限於獨幕劇體制,為了推展劇情勢必得延緩白領夫妻的離去,適時插入話題或是來電訊息就只為了讓「調解」繼續進行,在情節組構上略感勉強,將孩童的衝突小題大作,也易於臆測結局終歸和解,也意味著世間紛爭往往因「大人」的多慮而擾攘不休,大人的言行暴力才是真正的野蠻、不通情理。

在野蠻的衝突紛爭中,整部作品的劇情推展與臺詞底蘊引人深思,自原劇蛻變而另具內涵,情節的張弛有賴演員調劑,舞臺效果顯著但稍嫌浮誇,過度舒張的表演未必能妥善將情感內斂並渲染讓觀眾感受,導演和演員在表演上或可再協調,做效果未嘗不可自然、寫實些。

《全家都去你家》無論在題材、內涵和表演上皆有顯著的成果作為,結盟並唇槍舌劍的安排尤其出色,也讓戲劇表演的張力充分體現,若能回溯原劇作“The God of Carnage”並發展改編後的新標的,或許在情節鋪排和議題深廣度上有大大加分的效果,推陳出新想必又能締造一部劇場佳話。

《全家都去你家》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15/02/07 14: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幕劇的困難更顯演員的厲害與當代劇本美學。語言是殺戮的神,這齣戲提醒我們「文明」/「野蠻」的一線之隔,笑劇中人的同時,我們也在笑著自己。(鐘煒翔)
2月
16
2015
語言作為此劇的主角,四位演員將那些棉裡藏針又或大鳴大放的台詞拋接自如,節奏快速而毫無冷場,演員在單一的場景迸發有層次且巨大的能量,可以說是此劇最成功的所在。(湯欣曄)
2月
04
2015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