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鬧劇般的成人戲耍《全家都去你家》
2月
24
2015
全家都去你家(謝承佐 攝,嚎哮排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6次瀏覽
黃佳文(中學教師)

嚎哮排演於臺北藝穗節推出《全家都去你家》(改編自Yasmina Reza劇作“The God of Carnage”)頗受好評,並於年節前再度上演,調整原劇「夫妻」設定,透過同志伴侶與白領夫妻的「調解」以推動情節發展,人物設定頗有新意,但在「多元家庭」的議題上著墨不多,僅有少數時刻概略觸及,在性/別議題上的探討其實仍屬保守,不過,這或許也意味著當代對於性/別議題已有初步認同,而不必刻意周旋在新舊觀念的衝突,任君解讀。

全劇緊扣兩個小孩的肢體暴行,未見其人、其事,卻在兩方家長的爭執下,耐人尋味地道出更多暴行肇因的可能。「野蠻」一詞也戳破了當代人的虛偽做作,在調解的過程中,白領夫妻故作姿態,在多說無益的情勢下欲轉身走人,卻一再被延宕、干擾,直至引發衝突,嘔吐宣洩、買醉狂言,在大放厥詞之後,全劇收束在孩童和解的訊息,這兩對伴侶的衝突猶如一場彷彿孩童僵持不下的鬧劇。

全劇受限於獨幕劇體制,為了推展劇情勢必得延緩白領夫妻的離去,適時插入話題或是來電訊息就只為了讓「調解」繼續進行,在情節組構上略感勉強,將孩童的衝突小題大作,也易於臆測結局終歸和解,也意味著世間紛爭往往因「大人」的多慮而擾攘不休,大人的言行暴力才是真正的野蠻、不通情理。

在野蠻的衝突紛爭中,整部作品的劇情推展與臺詞底蘊引人深思,自原劇蛻變而另具內涵,情節的張弛有賴演員調劑,舞臺效果顯著但稍嫌浮誇,過度舒張的表演未必能妥善將情感內斂並渲染讓觀眾感受,導演和演員在表演上或可再協調,做效果未嘗不可自然、寫實些。

《全家都去你家》無論在題材、內涵和表演上皆有顯著的成果作為,結盟並唇槍舌劍的安排尤其出色,也讓戲劇表演的張力充分體現,若能回溯原劇作“The God of Carnage”並發展改編後的新標的,或許在情節鋪排和議題深廣度上有大大加分的效果,推陳出新想必又能締造一部劇場佳話。

《全家都去你家》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15/02/07 14: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幕劇的困難更顯演員的厲害與當代劇本美學。語言是殺戮的神,這齣戲提醒我們「文明」/「野蠻」的一線之隔,笑劇中人的同時,我們也在笑著自己。(鐘煒翔)
2月
16
2015
語言作為此劇的主角,四位演員將那些棉裡藏針又或大鳴大放的台詞拋接自如,節奏快速而毫無冷場,演員在單一的場景迸發有層次且巨大的能量,可以說是此劇最成功的所在。(湯欣曄)
2月
04
201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