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行演員的自我凝視《追香記》
12月
19
2024
追香記(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9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李靜芳歌仔戲團是目前歌仔戲界少數由旦行掛帥且持續活躍的劇團。團長李靜芳以武旦、正旦戲路聞名。除自家劇團演出外;長期耕耘歌仔戲教學,亦獨立發行專輯保存歌仔戲旦角唱唸技藝。其行跡遍及各界,可說是頗具存在感的歌仔戲旦行演員。

劇團年度製作《追香記》取材大眾熟悉的「唐伯虎點秋香」故事,將唐寅與第三任妻子沈九娘的綺事融入經典其中。編劇挪用唐寅真實人生入戲,確實為經典故事妝點些許新意。主戲段前後皆有小折補敘唐寅與沈九娘實事。不過整體劇情仍依循「唐伯虎點秋香」基本軸線:三笑定情、賣身為奴和猜香迎娶順行發展,情節面未見大幅調動。

追香記(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

以編劇策略來說,《追香記》顯然屬於老戲新編路線。若從歌仔戲界生態面向觀望,可見另一重奇妙景象:旦行演員領班的劇團如何呈現充滿男性凝視的追愛故事?線索即在生旦對手戲鋪排。

愛情是《追香記》最鮮明的主題,改編所創造的生旦平衡則是旦行演員展現行當本事的隱藏空間。「愛情」在觀眾眼中,幾乎是歌仔戲與生俱來的標籤。求愛型愛情戲的看頭就在雙方攻防。生旦對手旗鼓相當,一招一式你來我往漸燃火花的層疊歷程。

不過秋香一角實為小旦,對於擅演武旦、正旦的李靜芳來說,仍隱含跨越行當慣性的挑戰。詮釋秋香時,其出入步履顯得緊湊,指法比畫亦較平素內斂不少,有意透過做工細節的調校建構小旦嬌俏姿態。唱曲唸白的聲腔表現飽滿有力,演員的行腔慣性悄悄還復正旦行當本色。當角色切換為沈九娘,展演雍容名妓,端坐撫琴吟南管。音樂風格寄寓女流才情,唱曲為主的符號化彈唱表演取代身段做表,此時角色性情與呈現雙雙趨近正旦。一是正旦演員意圖形擬小旦的非典型狀態,一是演員行當和角色性質重合創造的契合樣貌。兩種演出狀態隱隱佐證行當形同演員元神,行當是技藝,也是記憶;即使是戲曲類被普遍認知最自由的歌仔戲,同樣不脫「演員特質—行當—唱念做打」一脈藕連的表演實踐路徑。

追香記(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

反觀主演唐寅的陳禹安,作為擅演文生的坤生,當角色和行當彼此呼應,取得雷同量身打造的發揮空間。不過劇中唐寅執行追求行動雖看似主動,其行動多由他者助攻,並非真實意義的行動者。首次決意追求秋香,是好友祝枝山勸進。再看經典的三笑定情,唐寅呆立原地,被取勝先行的秋香回眸凝視良久,最終翩然離去。編劇數度使用這類立足經典情節的小更動,企圖描繪超越刻板印象的唐寅多面體。

如果把生旦對手戲視為性別場域,歌仔戲既存的古代預設,早早底定諸多「常態」,無論權力、人物互動或情感連結早有伏流。那份不言即明的公約往往指向生行至上、旦行居次的角色位階。另一方面,「角色歷程」和「演員建構」儘管彼此雙向形塑,場域的先天限制遠大於想像的延展。當唐寅經過碎化被重組為擁有多面性的「個人」,角色改動無意間搖晃歌仔戲作品生行主宰的慣性;如此唐寅適成反映秋香全貌的鏡面。

追香記(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

重新定位《追香記》,在戲曲愛情的最大公約數才子佳人之前,代以「女才」伏線回收經典故事迴路,從經典派生,恍如同形,實為他者。創作團隊追尋的或許是生旦兩全之勝場。至於旦行演員的勝場何在?猶待有志者探尋。

《追香記》

演出|李靜芳歌仔戲團
時間|2024/12/07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