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與張良這對CP前世的那些事:《崑崙盜兵書》
7月
29
2025
崑崙盜兵書(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2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崑崙盜兵書》是明華園戲劇總團與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趙雪君合作,在【出角-歌仔青世代】推出的新編古冊戲。單看劇名很容易被當成一齣仙俠或是神怪作品,實際上這部作品的確奠基於「正史」之上,取材自《史記.留侯世家》中關於張良與黃石公的文字。

在筆者幼年時期,張良與黃石公的事蹟常見於各類兒童歷史讀物,往往被賦予年輕人要忍讓為先或敬老尊賢等教育意義,暗含著長輩的刁難其實是一種考驗的價值觀。而從學術的角度,這段文字無疑是屬於另一種形式的「帝王神話」。這樣一個長期被制式理解的題材,趙雪君獨獨注意到〈留侯世家〉末尾關於張良埋葬之所的記載:「留侯死,并葬黃石。每上塚伏臘,祠黃石。」從中看到重新詮釋的可能,探究黃石公與張良的前世因緣,敘寫成一首探討人間大愛與小愛的神話史詩。

故事敘述齊國濟北谷城,有黃石與梧桐木同修近千年,化作黃遙(吳米娜飾)與鳳兒(陳昭婷飾)。鳳兒哀憐眾生苦難,志在消彌天下烽煙,謀劃盜取收藏於崑崙,一本相傳可以戰無不勝的兵書,以求以戰止戰,獲得和平。鳳兒雖因黃遙被擒,卻偷偷將兵書轉交黃遙。面臨極刑處分時,黃遙以自身道行為代價,保下鳳兒一縷靈識遊散天地之間。自此黃遙化身黃石公替她奔走人間,終覓得張良(翁妙嬅飾),託付兵書,成全鳳兒夙願。

戲曲作品中「轉世」橋段並不少見,常作為情節發展動力以及延續角色緣分之用。但在趙雪君作品中的「轉世」會以細密的針線勾連角色的情絲,讓每一世的情節∕情感都能彼此映襯、補充,以「累世疊映」完成最後的情感昇華。其代表作《狐仙故事》(2009),正是交疊了角色三世的情感,年邁也娜面對並行而來的男狐、女狐的那一幕,才能有如此的情感濃度,成就臺灣當代戲曲劇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

崑崙盜兵書(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本劇便花費近四分之三的篇幅仔細刻劃鳳兒與黃遙的個性與情誼。兩人(妖)個性截然不同,前者天真熱血,對人民的苦難懷抱悲憫之心。後者冷淡自持,認為人世戰亂與山精水怪無關,並不認同鳳兒的想法。但即便如此,也仍願意協助她完成理想。

直到鳳兒靈識散離,黃遙化身黃石公,尋找那杳然無跡的兵書傳人。直到與張良相遇,兩人對話不時與過去的細節呼應。當黃石公確定了「就是此人」的那一刻,他心中不只是所託得人的欣慰,更有知己重逢後的了無遺憾。《史記》中記載的黃石公「丟履」行為,不只是試探考驗,更被轉化成黃遙與鳳兒之間超越生死的默契與暗號,在主創團隊巧手經營下,交疊出超乎輪迴的深厚情感。尤其當結局字幕打出前述的《史記》原文時,一股難以言說的酸澀與釋懷情感流淌入筆者心中,久久難以忘懷。

當代新編戲為避免節奏拖沓,已經少見純粹抒情場次,但過於重視情節鋪陳,也容易有「見戲不見情」之弊。如何鋪展劇情,營造情感宣洩點,用少而精的筆墨,挖掘出更深層的人物情感,看的就是編劇們如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虐角色」是一種很常見的方法。

猶記得曾聽一位知名編劇說過:「創作者要狠得下心折磨筆下人物。」只有將角色逼到退無可退,才能夠更深入挖掘他的內心,噴薄出更強烈的情感。本劇黃遙堪稱這句話的最佳註腳。當鳳兒下獄後,她趁著黃遙探監,悄悄將藏有兵書的葫蘆交予他。黃遙縱有千般苦楚,仍是接下她的託付。而當鳳兒受刑時,黃遙明知自己交出兵書即可拯救心愛之人,卻又無法背叛她的信任,只能眼睜睜看到她身受極刑。經過被擒、探監、受刑一連串事件,黃遙內心不斷堆疊著糾結與痛苦,從而激發出如斯的情感濃度,才使得後面黃石公與張良的相逢益顯動人。

比起黃遙,鳳兒人物形象相對簡單。關於她為何如此執著於弭平戰亂,以至於將所有希望放到了一本戰無不勝的「兵書」上,不惜為此付出生命。除了天生的悲憫之心之外,劇本並沒有給予更多的解釋。鳳兒似乎過於輕視兵書可能帶來的威脅,雖然劇中她與黃遙有過關於「以戰止戰」討論,但最終也只是一筆帶過。

劇中的鳳兒無法預料兵書對天下的影響,但對處於上帝視角的觀眾而言,卻能聯想到以武力結束戰國亂世的秦國所釀成的災難。而劇末劉邦(李郁真飾)一統天下後,立即準備下一場戰爭,也是對「以戰止戰」的說法打上大大的問號。這也使得有些觀眾對鳳兒的選擇不太容易引起共鳴。

或許考量到故事走向有些沉重,主創團隊有意識地營造喜劇氣氛。諸如黃遙、鳳兒的互動、崑崙女仙與護衛們百無聊賴的生活、司馬家族求醫等情節,甚至是崑崙盜書的武打戲,都排得頗有喜感。雖然增添不少娛樂效果,也讓整個盜書行動缺乏危機感,直到探監一場,氣氛才逐步緊繃。多少影響到前半段的情緒鋪墊,如何適當調劑冷熱,讓喜劇橋段更好地融入劇情,是未來可以再精進之處。

崑崙盜兵書(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黃遙人物曲線非常完整,吳米娜把這個外冷內熱的石頭精刻劃得相當細膩。劇末,她透過容妝的變化,與身形嗓音的調整,化身為衰老邋遢的黃石公,與前面高冷男神的外貌形成強烈對比。當他確認張良身分後,眼神變化與情緒轉折都相當精準。正如前述,劇本對鳳兒的內心刻畫並不如黃遙細緻,特別需要演員的補充與雕琢。陳昭婷整體表現都有一定水準,詮釋方向也沒太大問題,但少了些為了蒼生不計一切的「癡絕」。張良的戲份不多,翁妙嬅演得自然可喜,與黃石公的互動頗有火花。李郁真兼飾周穆王與漢高祖劉邦兩個角色,分別於首尾登場,作為全劇的引子與收束,戲份不多,演起來輕鬆自如。不過筆者以為如能按歷史,讓漢高祖以較年長的形象出現,或許會更好。

就筆者欣賞歌仔戲古冊戲的經驗,常常有歷史素材的運用過於隨意的現象。時常讓人有:明明有看過史料,卻為何要這樣編的疑惑。當然戲曲不是歷史教材,忠於史實絕不是編劇的第一要務。但既然選用歷史題材,似也不宜過於輕率,否則直接編演架空歷史劇豈不是更好。

而《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崑崙盜兵書》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5/06/15 14:30
地點|高雄中山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