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見新機《孫武子下山》
7月
28
2025
孫武子下山(蔡佩伶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98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戀愛是歌仔戲不可或缺的顯性要素。影響從業演員的行當選擇,也影響劇碼內容,衍生出生旦戀愛戲為主的劇種心魂。小生小旦以外的粗腳(tshoo-kioh)行當,往往潛伏在戀愛戲的紅粉浪漫之後;在歌仔戲世界,老生、老旦、花臉少有行當個別專場。聖淵戲曲藝術坊此次卻在早戲推出一台老生戲《孫武子下山》。

《孫武子下山》描述孫武子私取天庭法寶三卷六甲天書下凡,收徒王禪。玉帝欲取回天書,派二郎神與三太子追緝孫武子。孫武子起卜算得大難臨頭,遂將天書轉託王禪,留下讖語「五百年前師渡徒;五百年後徒渡師」。師徒二人力抗天兵天將不敵,孫武子遭二郎神緝捕歸天,魂斷斬仙台。

《孫武子下山》是歌仔戲連台本戲《孫龐演義》的前傳,補充孫臏其師王禪個人篇章。有趣的是,此戲主角孫武子和王禪同為師徒。孫武子一角最早出現在晚清小說《六部春秋》,小說版本的孫武子被設定為姜子牙轉世,其後二度轉世成孫臏。將東周諸國背景融入孫武子到孫臏兩世人事變遷。亦有學者進行文獻考證,提出孫武子即孫臏的說法。【1】觀察孫武子在不同載體的身分定位,會發現歷史研究傾向推論陳述,就古籍資訊推定孫武子與孫臏應為同一人。小說和戲曲似有連結,均使用轉世概念,加以連綴孫武與孫臏的關係。轉世意味著精神面的靈魂延續,透過時空、人世的流變,進一步轉化解釋孫武子即孫臏的事實。

孫武子下山(蔡佩伶提供)

從表演層面看,《孫武子下山》偏向武戲;劇碼戲肉在孫武子身受二郎神追緝,至斬仙台伏法一連串過招;著重老生孫武子、副生王禪和武生二郎神三方的對戲默契。飾演孫武子的周聖淵出身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師承呂瓊珷;應角色處境變化,兼採文、武老生兩種屬性行當應工。先採文老生做表,刻劃老仙人形象。面掛黑三髯,著豔紫地太極圖繡朝服,甩拂塵罡步而出,角色四唸白混雜台語及官話。定場動態可見演員針對角色特質進行延伸詮釋。首先,黑三髯搭配紫袍朝服揭露潛修高功身分。其次,四唸白局部援用官話發音,近似文化取用。戲曲表演形式講究劇種語言的發揮,涵蓋語言清晰度與精準度。歌仔戲演出原為古典台語語境,官話是北管戲使用語言,官話現身歌仔戲之中,其象徵意涵取自戲曲業內認知的上位文化,表現角色知識淵博。最後,整合調控唱唸做表節奏。邁步、振袖、甩拂塵扣合鑼鼓點,構成大而緩的動作節奏,自報家門咬字輕重分明,搭配單捩耳髯和瞇眼暗喻角色心事重重;應用身段及唸白等戲曲符號,描繪老仙穩篤形體。

卜算是劇中文、武類型易色的幽微轉折訊號。卜算作為戲劇動作,緊接在孫武子老仙形象確立其後,孫武子嘗試以己力與天際的雙向交感穿透未知,其命運成為牽引觀眾的懸念。卜算彷彿角色欲振乏力的過渡儀式,時空暫止於未來將至而未至那一瞬,恍如暴風雨前的寧靜。戲台上只見老仙起卦掩袖一觀,轉身對徒寄語並囑託天書,二郎神和眾天將現身,風雨忽至。角色密集行動旋緊戲劇節奏。

追緝這段戲肉,從孫武子示弱哀求二郎神未果伊始,推向重複的追緝循環。追緝可簡化為追與逃的動態。孫武子著黑地紅滾邊短裝,雙手縛黑紗,神情苦澀,顫手遠望,側甩髮,甩手紗似執長水袖;忽焉箭步向前,連續勾腳、踢腿、搶背,至戲台沿猛叩手欲除黑紗,重擊力度與黑紗飄揚成對比。孫武子跌打滾撲展現腰腿頭功,招式張弛如流。蘇竹希所飾二郎神緊隨在後,敲手狠勁隱喻孫武子深陷絕境的求生意志。道具應用、肢體動作與角色心境互參之下,情緒張力鮮明。

不過車輪戰妙趣在大塊武戲身手功夫的靈活調控。在角色招式與情緒周折重組,在對戲角色的介入推拉,還有各角色上下場構成的視覺顏色對應。孫武子服黑、二郎神服白、王禪服紅,三人空手或執長兵器上陣,輩分構成潛在排序,畫面先黑白輪動,再出紅,追逐武戲的色彩語言提示勢力消長,三色交會分合營造出終局長卷。

平心而論,老生擔綱的武戲在武戲分類裡較冷門。老生行當追求穩重身形,似乎不易駕馭強調身手敏捷、剽輕精悍的武戲。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目前歌仔戲老生劇碼仍寂寞,但能望見後進者的追求與企圖。


注解

1、錢穆,〈孫武辨〉,《先秦諸子繫年》卷一(臺北:東大圖書,1986年),頁12-13。

《孫武子下山》

演出|聖淵戲曲藝術坊
時間|2025/07/11 10:25
地點|均安宮(臺中市西區梅川東路一段8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