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見新機《孫武子下山》
7月
28
2025
孫武子下山(蔡佩伶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戀愛是歌仔戲不可或缺的顯性要素。影響從業演員的行當選擇,也影響劇碼內容,衍生出生旦戀愛戲為主的劇種心魂。小生小旦以外的粗腳(tshoo-kioh)行當,往往潛伏在戀愛戲的紅粉浪漫之後;在歌仔戲世界,老生、老旦、花臉少有行當個別專場。聖淵戲曲藝術坊此次卻在早戲推出一台老生戲《孫武子下山》。

《孫武子下山》描述孫武子私取天庭法寶三卷六甲天書下凡,收徒王禪。玉帝欲取回天書,派二郎神與三太子追緝孫武子。孫武子起卜算得大難臨頭,遂將天書轉託王禪,留下讖語「五百年前師渡徒;五百年後徒渡師」。師徒二人力抗天兵天將不敵,孫武子遭二郎神緝捕歸天,魂斷斬仙台。

《孫武子下山》是歌仔戲連台本戲《孫龐演義》的前傳,補充孫臏其師王禪個人篇章。有趣的是,此戲主角孫武子和王禪同為師徒。孫武子一角最早出現在晚清小說《六部春秋》,小說版本的孫武子被設定為姜子牙轉世,其後二度轉世成孫臏。將東周諸國背景融入孫武子到孫臏兩世人事變遷。亦有學者進行文獻考證,提出孫武子即孫臏的說法。【1】觀察孫武子在不同載體的身分定位,會發現歷史研究傾向推論陳述,就古籍資訊推定孫武子與孫臏應為同一人。小說和戲曲似有連結,均使用轉世概念,加以連綴孫武與孫臏的關係。轉世意味著精神面的靈魂延續,透過時空、人世的流變,進一步轉化解釋孫武子即孫臏的事實。

孫武子下山(蔡佩伶提供)

從表演層面看,《孫武子下山》偏向武戲;劇碼戲肉在孫武子身受二郎神追緝,至斬仙台伏法一連串過招;著重老生孫武子、副生王禪和武生二郎神三方的對戲默契。飾演孫武子的周聖淵出身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師承呂瓊珷;應角色處境變化,兼採文、武老生兩種屬性行當應工。先採文老生做表,刻劃老仙人形象。面掛黑三髯,著豔紫地太極圖繡朝服,甩拂塵罡步而出,角色四唸白混雜台語及官話。定場動態可見演員針對角色特質進行延伸詮釋。首先,黑三髯搭配紫袍朝服揭露潛修高功身分。其次,四唸白局部援用官話發音,近似文化取用。戲曲表演形式講究劇種語言的發揮,涵蓋語言清晰度與精準度。歌仔戲演出原為古典台語語境,官話是北管戲使用語言,官話現身歌仔戲之中,其象徵意涵取自戲曲業內認知的上位文化,表現角色知識淵博。最後,整合調控唱唸做表節奏。邁步、振袖、甩拂塵扣合鑼鼓點,構成大而緩的動作節奏,自報家門咬字輕重分明,搭配單捩耳髯和瞇眼暗喻角色心事重重;應用身段及唸白等戲曲符號,描繪老仙穩篤形體。

卜算是劇中文、武類型易色的幽微轉折訊號。卜算作為戲劇動作,緊接在孫武子老仙形象確立其後,孫武子嘗試以己力與天際的雙向交感穿透未知,其命運成為牽引觀眾的懸念。卜算彷彿角色欲振乏力的過渡儀式,時空暫止於未來將至而未至那一瞬,恍如暴風雨前的寧靜。戲台上只見老仙起卦掩袖一觀,轉身對徒寄語並囑託天書,二郎神和眾天將現身,風雨忽至。角色密集行動旋緊戲劇節奏。

追緝這段戲肉,從孫武子示弱哀求二郎神未果伊始,推向重複的追緝循環。追緝可簡化為追與逃的動態。孫武子著黑地紅滾邊短裝,雙手縛黑紗,神情苦澀,顫手遠望,側甩髮,甩手紗似執長水袖;忽焉箭步向前,連續勾腳、踢腿、搶背,至戲台沿猛叩手欲除黑紗,重擊力度與黑紗飄揚成對比。孫武子跌打滾撲展現腰腿頭功,招式張弛如流。蘇竹希所飾二郎神緊隨在後,敲手狠勁隱喻孫武子深陷絕境的求生意志。道具應用、肢體動作與角色心境互參之下,情緒張力鮮明。

不過車輪戰妙趣在大塊武戲身手功夫的靈活調控。在角色招式與情緒周折重組,在對戲角色的介入推拉,還有各角色上下場構成的視覺顏色對應。孫武子服黑、二郎神服白、王禪服紅,三人空手或執長兵器上陣,輩分構成潛在排序,畫面先黑白輪動,再出紅,追逐武戲的色彩語言提示勢力消長,三色交會分合營造出終局長卷。

平心而論,老生擔綱的武戲在武戲分類裡較冷門。老生行當追求穩重身形,似乎不易駕馭強調身手敏捷、剽輕精悍的武戲。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目前歌仔戲老生劇碼仍寂寞,但能望見後進者的追求與企圖。


注解

1、錢穆,〈孫武辨〉,《先秦諸子繫年》卷一(臺北:東大圖書,1986年),頁12-13。

《孫武子下山》

演出|聖淵戲曲藝術坊
時間|2025/07/11 10:25
地點|均安宮(臺中市西區梅川東路一段81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