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非舊,如新如舊:以潛意識重述經典《包公會國母》
8月
05
2025
包公會國母(鴻明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3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包公會國母》即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貍貓換太子故事。《包公案》與《三國志》齊名,是歌仔戲現已稀少的粗腳(tshoo-kioh)戲來源。《包公會國母》場景有宮廷和民間,行當集結苦旦、武旦、小生、老生、三花與花臉,是兼具粗腳戲、公堂戲及古冊戲多重類型的扎實大戲。對於擅演古冊戲的劇團來說,更是劇藝展示首選。

用潛意識重述經典

《包公會國母》若全本演出,會從宋朝李宸妃誕下太子,卻遭劉妃用狸貓調包順敘演起。李宸妃因而被關冷宮,冷宮失火倉皇逃生。同時,劉妃為掩過,逼迫內侍陳琳刑打宮女寇珠致死,寇珠喪命盡忠保全皇室血脈。太子趙禎被劉妃養成並即位。李宸妃出宮後,被孤兒范仲華所救,二人相依為命,但李宸妃因悲泣而失明。十餘年後,寇珠魂靈覓得包拯,催動落帽風,促成包公和范仲華相遇,後續再會李宸妃。李宸妃向包拯訴冤,包公入宮稟明皇帝,提調老陳琳確認事實,李宸妃沉冤昭雪,鳳袍加身,與皇帝母子團圓。

鴻明版最大改動是運用潛意識包裹原作時空場景和人物事件。開場是寇珠魂與李宸妃(張麗春飾)在夢境相會,銜接寇珠魂起陰風吹落包公(羅文君飾)官帽,促使包公與范仲華(張閔鈞飾)交會後見到李宸妃,後續情節回到戲曲版本。

改編著重潛意識層面。藉以具體呈現角色內心狀態,將全劇焦點由包公推向李宸妃。有別於戲曲版本娓娓道來懸案始末,鴻明版善用倒敘與插敘調整內容結構,大刪故事前因貍貓換太子事發經過。一開場即是寇珠魂與李宸妃水袖翻飛,潛意識夢境場景兩人走位似近似遠,以長水袖身段視覺化隱喻陳年舊案。觀音大士(徐珮容飾)諭示李宸妃將得轉機,道破全戲走向。另外,應用老陳琳的回憶重塑悲慘往事。老陳琳和少陳琳(陳書宴飾),寇珠魂和少寇珠(徐珮容飾)四人連袂再現審寇珠情節。飾演老陳琳的吳承恩在此分飾多角,其角色遊走在當下和回憶之間,兼工詮釋劉妃,男女老少不擋的展演令人印象深刻。飾演寇珠魂的蕭秀帆同樣涉足現實與回憶的跨越,時而是見證者,時而重返回憶時空,具體表現少寇珠內心表現。潛意識在鴻明版穿針引線,先定向再回溯,多層次展演重述「舊事」。

包公會國母(鴻明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表演、經典和重述的拉扯

戲段調整影響故事整體的流暢度。由於戲段呈現手法是整齊的一角色一場次,然而各場次角色交會的銜接並不明確,整體感走調,像是角色小傳。以包公為例,他出場後不久遭寇珠魂吹落官帽,調查落帽風異狀審訊范仲華,便轉往李宸妃居所,獲知冤案再回到宮調查。就劇名來看,包公是此戲需要極力刻劃的重點角色,但他在定場以外的場次被過度簡化,角色鋪陳不夠仔細,主角被迫退位到過場角色的位置。包公仍是推進全劇的關鍵人,而角色狀態卻黯淡。

類似角色專場的單場,讓演員表演成為舞台主風景。接近演員劇場的質感,直接回應觀眾期待。然而問題似乎正在演員表演被凸顯。事實上鴻明版劇本經過修編已走上虛實相生的世界觀,並非古冊戲原型以表演為中心的性質,複雜人物情感關係加上時空變化,無法單憑歌仔戲既有的演員唱作模式去處理,需要更多舞台部門共同完整敘事。重心依舊綁在演員表演,劇本結構傳遞有限,導致故事情節線破碎;連帶減損古冊經典固有的表演魅力。演員和經典之間的共生關係斷裂。

改編取潛意識修補經典故事未明處,呼應戲曲美學。相較於全本使用大篇戲段去勾勒懸案奇情。鴻明版則是觀音預示曙光,李宸妃因境遇引發的怨苦被精簡為長唱段。戲段調整雖屬靈活應對,卻削弱了故事的悲劇基調。刪減確實使整體節奏較緊湊,但後續事件無從建立各角色關連性。修編後的樣貌,非新非舊。

改編最樸素的狀態,或許是重述故事,換個手法再把故事重新說一次。修整產生變化使得老故事走向新版本。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包公會國母》

演出|鴻明歌劇團
時間|2025/07/19 19: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寶慶路與桃源街交叉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