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包公會國母》即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貍貓換太子故事。《包公案》與《三國志》齊名,是歌仔戲現已稀少的粗腳(tshoo-kioh)戲來源。《包公會國母》場景有宮廷和民間,行當集結苦旦、武旦、小生、老生、三花與花臉,是兼具粗腳戲、公堂戲及古冊戲多重類型的扎實大戲。對於擅演古冊戲的劇團來說,更是劇藝展示首選。
用潛意識重述經典
《包公會國母》若全本演出,會從宋朝李宸妃誕下太子,卻遭劉妃用狸貓調包順敘演起。李宸妃因而被關冷宮,冷宮失火倉皇逃生。同時,劉妃為掩過,逼迫內侍陳琳刑打宮女寇珠致死,寇珠喪命盡忠保全皇室血脈。太子趙禎被劉妃養成並即位。李宸妃出宮後,被孤兒范仲華所救,二人相依為命,但李宸妃因悲泣而失明。十餘年後,寇珠魂靈覓得包拯,催動落帽風,促成包公和范仲華相遇,後續再會李宸妃。李宸妃向包拯訴冤,包公入宮稟明皇帝,提調老陳琳確認事實,李宸妃沉冤昭雪,鳳袍加身,與皇帝母子團圓。
鴻明版最大改動是運用潛意識包裹原作時空場景和人物事件。開場是寇珠魂與李宸妃(張麗春飾)在夢境相會,銜接寇珠魂起陰風吹落包公(羅文君飾)官帽,促使包公與范仲華(張閔鈞飾)交會後見到李宸妃,後續情節回到戲曲版本。
改編著重潛意識層面。藉以具體呈現角色內心狀態,將全劇焦點由包公推向李宸妃。有別於戲曲版本娓娓道來懸案始末,鴻明版善用倒敘與插敘調整內容結構,大刪故事前因貍貓換太子事發經過。一開場即是寇珠魂與李宸妃水袖翻飛,潛意識夢境場景兩人走位似近似遠,以長水袖身段視覺化隱喻陳年舊案。觀音大士(徐珮容飾)諭示李宸妃將得轉機,道破全戲走向。另外,應用老陳琳的回憶重塑悲慘往事。老陳琳和少陳琳(陳書宴飾),寇珠魂和少寇珠(徐珮容飾)四人連袂再現審寇珠情節。飾演老陳琳的吳承恩在此分飾多角,其角色遊走在當下和回憶之間,兼工詮釋劉妃,男女老少不擋的展演令人印象深刻。飾演寇珠魂的蕭秀帆同樣涉足現實與回憶的跨越,時而是見證者,時而重返回憶時空,具體表現少寇珠內心表現。潛意識在鴻明版穿針引線,先定向再回溯,多層次展演重述「舊事」。
包公會國母(鴻明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表演、經典和重述的拉扯
戲段調整影響故事整體的流暢度。由於戲段呈現手法是整齊的一角色一場次,然而各場次角色交會的銜接並不明確,整體感走調,像是角色小傳。以包公為例,他出場後不久遭寇珠魂吹落官帽,調查落帽風異狀審訊范仲華,便轉往李宸妃居所,獲知冤案再回到宮調查。就劇名來看,包公是此戲需要極力刻劃的重點角色,但他在定場以外的場次被過度簡化,角色鋪陳不夠仔細,主角被迫退位到過場角色的位置。包公仍是推進全劇的關鍵人,而角色狀態卻黯淡。
類似角色專場的單場,讓演員表演成為舞台主風景。接近演員劇場的質感,直接回應觀眾期待。然而問題似乎正在演員表演被凸顯。事實上鴻明版劇本經過修編已走上虛實相生的世界觀,並非古冊戲原型以表演為中心的性質,複雜人物情感關係加上時空變化,無法單憑歌仔戲既有的演員唱作模式去處理,需要更多舞台部門共同完整敘事。重心依舊綁在演員表演,劇本結構傳遞有限,導致故事情節線破碎;連帶減損古冊經典固有的表演魅力。演員和經典之間的共生關係斷裂。
改編取潛意識修補經典故事未明處,呼應戲曲美學。相較於全本使用大篇戲段去勾勒懸案奇情。鴻明版則是觀音預示曙光,李宸妃因境遇引發的怨苦被精簡為長唱段。戲段調整雖屬靈活應對,卻削弱了故事的悲劇基調。刪減確實使整體節奏較緊湊,但後續事件無從建立各角色關連性。修編後的樣貌,非新非舊。
改編最樸素的狀態,或許是重述故事,換個手法再把故事重新說一次。修整產生變化使得老故事走向新版本。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包公會國母》
演出|鴻明歌劇團
時間|2025/07/19 19: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寶慶路與桃源街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