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裡的火焰山,有借無還的芭蕉扇《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8月
08
2025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6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如何將中華傳統戲曲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一直是臺灣戲曲界所面臨的挑戰。最近國光劇團主導排演、台法合作的新編魔幻京劇《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奇但也可能充滿爭議的解法。

燈光變暗,舞臺上出現的不是傳統京劇的佈景,而是斜幕投影的兒童臥室。臥室中,法國小女孩的媽媽正娓娓講述「孫悟空借芭蕉扇」的故事,拉開本劇的序幕。緩緩地,鐵扇公主(謝樂 飾)的亮相也與背景中媽媽的形象巧妙重合,這一刻,觀眾席爆發出驚歎和掌聲。這種「佩珀爾技術」【1】所帶來的虛實共演效果,為整部劇罩上了亦真亦幻的色彩。在視覺技術的輔助下,「齊天大聖」的神通也變得近在眼前:無論是騰雲駕霧還是多重分身,孫悟空(魏伯丞 飾)的神通被搬到了小小的表演廳裡。即使不熟悉傳統戲曲符號化的「唱唸做科」,也得以借助斜幕上的背景動畫,感受演員一舉一動所暗示的深層意味。不過,這種電影技法和戲曲魅力的結合,在舞台上形成具有挑戰性的張力。斜幕的出現,使得觀眾成為整個表演的外在觀看者:什麼時候鼓掌、叫好,傳統戲曲迷在這一場域下,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觀眾微妙地感受到,這裡的戲曲氛圍,不同於動輒滿堂彩的村舍野台。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懷揣著對舞臺視覺呈現的敬意,走出表演廳,我們不得不回到戲曲的本質——《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到底講述了什麼故事?製作團隊借鑒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借助「夢」這一載體,透過「語言」的置換,讓觀眾穿梭於兩段故事線之中:一邊是孫悟空和鐵扇公主新仇舊恨的拉扯,面對責任與復仇的內心糾葛;一邊是法國女孩在臥室中聽著「芭蕉扇」的故事,學習和反思著現實世界的恩恩怨怨。兩段故事線、華語和法語,在斜幕和劇場重合的瞬間交織在一起。

然而,兩段故事的交織實際上是「錯位」的。製作團隊迫切地想要借小女孩和鐵扇公主之口,宣揚世界和平主義和環保主義。這種創作初衷當然是值得尊敬的。但是,當重讀《西遊記》中「孫行者調芭蕉扇」的文本,觀眾會疑惑地發現,這些元素並不是原文的主體。《西遊記》原文中一些更為緊要的敘事線索反而被本劇一帶而過,以致對故事情節原本不熟悉的觀眾難以理解人物動機。此為「錯位」之一。

另外,在觀劇時,觀眾不得不時時思考兩個故事之間的對應關係。在當下時間線的故事中,「誰」是「鐵扇公主」?「誰」是「孫悟空」?哪裡是「火焰山」?什麼又是「芭蕉扇」?以上有些問題給出了確切答案,有些又含糊不明,有些乾脆「銷聲匿跡」。這兩段故事的對話橋梁似乎只剩下的「小女孩」和她的「夢」,這使得兩個故事在一些場景銜接失之融洽。此為「錯位」之二。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最後,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敘事者的主體性問題。本劇諸多政治化的解讀,真的是孩子們對「借扇」故事的自然認識嗎?除此之外,本劇屢次強調蒼生在「火焰山」下的困苦,不過,我們卻沒有在劇中看到「他/她們」為自己呼號或抗議一聲;「火焰山」變成了臥室裡的故事、變成了「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同時,「借扇」原本的故事也沒講完。「芭蕉扇」借出去了,然後呢?在《西遊記》這一章節中最為重要的法器,就被虎頭蛇尾地略過了——正如未被講完的「借扇」故事,沒有真正承載本劇的內涵;取而代之的是小女孩言行表露出的現代社會隱喻。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因此,「火焰山」似乎只是臥室裡的遐想,「芭蕉扇」也只能是有借無還的假扇,在中西主題與客體的「蒙太奇」之間相互迷幻。


注解

1、佩珀爾技術即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係舞台上表演魔術,利用玻璃或光源使物體隱/現的技術。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5/08/03 14: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