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裡的火焰山,有借無還的芭蕉扇《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8月
08
2025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6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如何將中華傳統戲曲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一直是臺灣戲曲界所面臨的挑戰。最近國光劇團主導排演、台法合作的新編魔幻京劇《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奇但也可能充滿爭議的解法。

燈光變暗,舞臺上出現的不是傳統京劇的佈景,而是斜幕投影的兒童臥室。臥室中,法國小女孩的媽媽正娓娓講述「孫悟空借芭蕉扇」的故事,拉開本劇的序幕。緩緩地,鐵扇公主(謝樂 飾)的亮相也與背景中媽媽的形象巧妙重合,這一刻,觀眾席爆發出驚歎和掌聲。這種「佩珀爾技術」【1】所帶來的虛實共演效果,為整部劇罩上了亦真亦幻的色彩。在視覺技術的輔助下,「齊天大聖」的神通也變得近在眼前:無論是騰雲駕霧還是多重分身,孫悟空(魏伯丞 飾)的神通被搬到了小小的表演廳裡。即使不熟悉傳統戲曲符號化的「唱唸做科」,也得以借助斜幕上的背景動畫,感受演員一舉一動所暗示的深層意味。不過,這種電影技法和戲曲魅力的結合,在舞台上形成具有挑戰性的張力。斜幕的出現,使得觀眾成為整個表演的外在觀看者:什麼時候鼓掌、叫好,傳統戲曲迷在這一場域下,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觀眾微妙地感受到,這裡的戲曲氛圍,不同於動輒滿堂彩的村舍野台。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懷揣著對舞臺視覺呈現的敬意,走出表演廳,我們不得不回到戲曲的本質——《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到底講述了什麼故事?製作團隊借鑒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借助「夢」這一載體,透過「語言」的置換,讓觀眾穿梭於兩段故事線之中:一邊是孫悟空和鐵扇公主新仇舊恨的拉扯,面對責任與復仇的內心糾葛;一邊是法國女孩在臥室中聽著「芭蕉扇」的故事,學習和反思著現實世界的恩恩怨怨。兩段故事線、華語和法語,在斜幕和劇場重合的瞬間交織在一起。

然而,兩段故事的交織實際上是「錯位」的。製作團隊迫切地想要借小女孩和鐵扇公主之口,宣揚世界和平主義和環保主義。這種創作初衷當然是值得尊敬的。但是,當重讀《西遊記》中「孫行者調芭蕉扇」的文本,觀眾會疑惑地發現,這些元素並不是原文的主體。《西遊記》原文中一些更為緊要的敘事線索反而被本劇一帶而過,以致對故事情節原本不熟悉的觀眾難以理解人物動機。此為「錯位」之一。

另外,在觀劇時,觀眾不得不時時思考兩個故事之間的對應關係。在當下時間線的故事中,「誰」是「鐵扇公主」?「誰」是「孫悟空」?哪裡是「火焰山」?什麼又是「芭蕉扇」?以上有些問題給出了確切答案,有些又含糊不明,有些乾脆「銷聲匿跡」。這兩段故事的對話橋梁似乎只剩下的「小女孩」和她的「夢」,這使得兩個故事在一些場景銜接失之融洽。此為「錯位」之二。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最後,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敘事者的主體性問題。本劇諸多政治化的解讀,真的是孩子們對「借扇」故事的自然認識嗎?除此之外,本劇屢次強調蒼生在「火焰山」下的困苦,不過,我們卻沒有在劇中看到「他/她們」為自己呼號或抗議一聲;「火焰山」變成了臥室裡的故事、變成了「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同時,「借扇」原本的故事也沒講完。「芭蕉扇」借出去了,然後呢?在《西遊記》這一章節中最為重要的法器,就被虎頭蛇尾地略過了——正如未被講完的「借扇」故事,沒有真正承載本劇的內涵;取而代之的是小女孩言行表露出的現代社會隱喻。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因此,「火焰山」似乎只是臥室裡的遐想,「芭蕉扇」也只能是有借無還的假扇,在中西主題與客體的「蒙太奇」之間相互迷幻。


注解

1、佩珀爾技術即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係舞台上表演魔術,利用玻璃或光源使物體隱/現的技術。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5/08/03 14: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