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霍去病是超級英雄《奪胭脂》
8月
05
2025
奪胭脂(明華園黃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4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歌仔戲在華人世界數百劇種中,堪稱一朵獨特的奇花。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戲曲四功五法的表演體系,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自日治時期以來的新劇、綜藝、影視等當代流行文化。與其他常被視為文化遺產的劇種相比,保留了非常獨特的通俗奔放特質,這在那些以外臺演出為主的歌仔戲劇團尤為明顯。他們編演有歷史元素的古冊戲時,題材選取、切入角度,敘事重點,往往與眾不同。明華園黃字戲劇團(後稱黃字團)的《奪胭脂》便是這樣一齣作品。

戲曲很少搬演漢武帝征伐匈奴的事蹟,大概只有李陵與蘇武的故事能沾上邊。而《奪胭脂》取材自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河西之戰。以這位極少出現在紅氍毹上傳奇名將為主角,黃字團可以說是選取了一個非常冷門的主題。

故事敘述漢武帝年間,匈奴出兵掠奪漢帝國邊境,霍去病(翁妙嬅飾)率軍前往征討。為了掌握戰機,霍去病易容改貌,親自潛入敵營,進行刺殺、分化等敵後工作。期間與匈奴聯盟中白羊部公主熐蠡爾(童婕渝飾)互有好感。霍去病成功刺殺稽粥單于(邱明彰飾),讓匈奴聯盟群龍無首,透過挑撥與恩威並施,分化軍臣(周予寬飾)、伊稚斜(陳子謙飾)、去卑虎(陳子豪飾)、卜琨(陳子麒飾),最終軍臣被殺,其餘三部則退回胭脂山以北,熐蠡爾與霍去病只能黯然分別。

單看故事,會以為是齣戰火下立場相左的男女主角,彼此相愛相殺的虐戀戲。但全劇並沒有因襲這樣的套路,而是走向一條筆者從沒想過的道路。

奪胭脂(明華園黃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編劇在霍去病身為名將的史實基礎上,加了許多非常武俠化的描寫,諸如他身負絕世武功,手持魚藏劍,無人能敵。平時上戰場都頭戴面具,因此極少人知曉他的真面目,讓敵人難以捉摸。這樣的設定讓霍去病不僅是征戰沙場的不敗將軍,還是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超級英雄。本劇河西之戰的勝利,可說一大半是建立在他個人的武力上。

因此全劇的武戲編排得頗具特色,尤其是那場刺殺稽粥單于的武戲,頗令人驚豔。平心而論,翁妙嬅的身段功底不若專職武戲演員紮實,所演武打亦無高難技巧,但編排巧妙,頗具新意。尤其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在河西之戰的主線之外,編劇還穿插三條與霍去病相關的副線,分別是霍去病父母霍仲孺(陳靖瑋飾)、衛少兒(盧雪華飾)的關係、漢武帝劉徹(陳昭賢飾)與衛子夫(晨翎飾)的感情以及霍去病過去征討去卑虎的事蹟。雖然這些副線最後有扣合到主線來,的確更全面地展示霍去病的人生。但銜接方式稍嫌簡單隨意,有許多有不合情理之處。只有征討去卑虎線與主線關係密切,藉此線刻劃霍去病在冷酷表象下暗含的溫情,最後成為去卑部落撤退的原因之一。而其餘兩條支線可以說就是為了調劑場面冷熱之用。如劉徹與衛子夫戀愛線,講述衛子夫尚未入宮前,劉徹常常跳牆到平陽公主府邸內與她私會。當時還擔任小廝的霍去病,為了讓私情曝光,偷偷把劉徹當成賊人擊倒在地,最終促使劉徹迎衛子夫入宮。這個橋段雖然充滿喜劇趣味,但戲劇邏輯實在牽強。而霍仲孺線更是純為丑角提供發揮表演空間,尤其是在金殿封賞一場,大玩「霍家拳」的哏,綜藝感十足。

翁妙嬅文武戲兼備,把霍去病不同時期、不同身分的形象,刻劃得相當精準,無論是小廝時期的可愛聰慧,身為沙場武將的冷酷無情,從事特務工作的從容深沉,都掌握得不錯。其餘角色則刻劃相對簡單,發揮空間有限,演員們演技也都在線,角色形象鮮明,發揮應有作用,為整體演出增色不少。

整體來看《奪胭脂》是一場重視表演效果,突出演員舞臺魅力的娛樂演出,與一般歷史劇大異其趣,也是在其他劇種看不到的風格。但對於審美觀偏向精緻劇場的筆者而言,很難忽視它粗疏的情節。《奪胭脂》的確展現出歌仔戲對於通俗敘事與傳統表演的包容與轉化。但筆者仍期待劇團能在情節邏輯與人物描寫上多加琢磨,進一步兼顧娛樂張力與敘事深度,蛻變為別具特色的臺灣當代戲曲作品。

《奪胭脂》

演出|明華園黃字戲劇團
時間|2025/06/22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