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玩以及被翻玩的喧鬧《伊骷嘶》
10月
05
2015
伊骷嘶(南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9次瀏覽
李承曄 (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碩士生)

當小男孩全裸在場上,瘋狂地怒吼同時,這個場上的一絲絲能量,像是為這個作品,企圖達到某種極致的自我對話。而這在黑盒子空間裡的宣洩,則是瀰漫在四周,產生與觀眾某種彼此的對話裡。但很可惜的是,就在這樣結果後,劇場又開始出現較為平淡的表演氣氛。作品後座力,也因為整體處理這些冗長、無法駕馭的因素裡,使得這個經典文本的想像力,以及企圖想討論的方式缺乏了大量的說服能力。整體來說,也許這個作品,有許多不足的部分,但當中依然值得去討論的是,這次演出所處理方式。

整個作品在文本選擇上,可以看到保留了這個經典文本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甚至這個改編內容,也確切地掌握到一個劇本裡許多的核心價值,達到一個又一個問題被提出,然後一一地議題被解決的效果。這個一來一往的丟接過程,讓這次作品能達到原本它想敘述,以及想帶來的深刻提問。一來這樣的架構,首先能讓作品維持一定推進的劇情脈絡,二來這個文本改編,也能夠從中可以直接表現到一些值得翻轉玩弄的地方。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否會顯得破碎,少了部分細節因素,但基本上我很贊同這次這樣改編與選擇,也的確達到作品的意圖。

在整體表演上,可以直接從能量的掌握度去看每個演員的呈現。即便這個部分

也許是演出架構脈絡裡,觀眾有時最令人擔心的部分。當中舉出覺得可以討論的兩個角色的處理方式,小男孩與醫生。

小男孩,一直讓他的能量是緊繃狀態,當中也許可以看到鬆的細微改變。即便可以看到很努力消化台詞細微表現,但整體上彷彿只是為了等待最後宣洩,而持續地做這些準備。

醫生,由於龐大的台詞量,每一句台詞裡,裡頭需要翻轉的是那個推動整齣戲的語言與方式。一開始身為觀眾,也許會覺得那個能量有點落差,但整體而言,演員自己慢慢地帶出某種值得玩味的敘述語法。那個敘述方式即便有很多不足,但久了卻能說服我願意留在劇場繼續聽,這也達成這作品能持續下去的原因。

導演手法以及跨聲音合作這一塊,很值得得去討論的是,為什麼開場的兒歌要選擇乖乖的廣告歌。因為在文本大量保留了原本英國的語法與地名,這樣的選擇,可以達到貼近大眾元素的方式?但依然導致整個演出調性上的問題。另外也許可以看到舞台的空間脈絡與想法很成功,但一百四十分鐘內,過多的重複性單調走位,影響節奏以及觀賞意圖。但對於觀賞來說,或許這個重複性的走位,卻也能使得幾個較為混亂的點放大,這部分也是值得討論。

討論跨界的聲音合作,可以以"Trans" 或 ''Inter"的兩種方式來解讀。而值得玩味的是,這次聲音合作取決的是''Inter''這個意圖,以導演主導的方式,加入身體跨域的聲音的表現。而這個選擇也增加演出的飽和度,或許因為場館問題,導致一些成效上問題,但這樣跨界合作,在這演出是相當值得鼓勵嘗試。因為每個敲打都是個語言,都是某種對話方式。想像一個作品討論的事情,所以努力達成想像,都是一個值得翻玩的手法與挑戰。

《伊骷嘶》

演出|南風劇團
時間|2015/09/10 19:30
地點|衛武營281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們的身體與聲音沒有足夠能力來撐起角色,本能的使用不斷浮現,完全被情緒牽著走的演員像是失去控制般的爆裂。(黃明德)
10月
05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