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課題無法避免《伊骷嘶》
10月
05
2015
伊骷嘶(南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2次瀏覽
黃明德(策展人)

《伊骷嘶》的劇本源自1973年Peter Shaffer的《馬》(Equus),一夜刺瞎六匹馬的少年與心理醫師的對談,對比出生命中純然的熱度與世故的冰冷。在逐步解剖少年病因的過程中,觀眾全然感受著詭譎的氛圍,或前進、或猶疑、或止步不前。

就感受來說,這部戲又可以從聽覺、視覺、演員為載體的部分來分析述說。就聽覺來說,由於劇本翻譯處理的脈絡十分雜亂,大部分的台詞保留了原文劇本翻譯為中文的尷尬與難以理解。當觀眾想要透過台詞與演員裝扮來讓自己沉浸於編劇家的八零年代,總會出現為了貼近台灣觀眾所改編的情緒性字眼,唐突的讓觀眾積累的幻象打回現實。缺乏一致性的特點正顯現了劇團在劇本的處理上,有刻意避開改編最艱難之部分的僥倖心態。聽覺的另一脈絡,則是場上的六把椅子。因應劇情發展,場上的椅子會由演員拖拉與敲打,並伴隨著演員的呼吸聲製造馬匹的存在以及緊張感。此實驗讓整體質感提升,並形塑出整齣戲的記憶點。

視覺的部分,則由演員的身體與舞台構成。此次演出,演員身體的質感令人捏把冷汗。就人類的角色來說,母親與醫生較為自然,卻也因此更明顯的對比出父親與小可的肢體僵硬。尤其是同時飾演父親與馬場主人的演員,兩種角色雖有明顯的身體變化,卻像是全然的實行指令,而非吸收再轉化。舉例來說,父親的態度雖嚴肅,過度的肩膀僵硬卻凸顯了其演員在舞台上的生澀與缺乏訓練;馬場主人的節奏雖緊張,毫無呼吸與斷句可言的跺腳卻帶出了身體的輕浮和不安定。飾演少年的演員,在前期相當流暢,最後的表現卻令人感到錯愕。全裸之後不僅無法脫去肉體的枷鎖,反而被他者的觀看與自我道德的限制給雙雙綑綁,其使力夾緊的窘態令觀者相當難堪。試問,在極度崩潰的情緒之下,肌肉又怎麼可能控制在違反力學的範圍內?除此之外,雙面舞台實為兩面刃,其使用也不可不慎。在兩面皆有觀眾席的情況下,除了能讓演員無死角的被關注,也同時讓觀眾彼此關照。晚場演出時,不知是對面的觀眾太過疲倦,還是其氛圍走向死胡同的令人窒息,其沉沉睡去的模樣實是讓人啼笑皆非,並加深了對戲的疏離,殊為可惜。

落幕之後,讓我思量的並非劇情,而是演員如何成為載體?常吃螺絲、因情緒過於激動或節奏稍微加速而讓台詞化成令人完全摸不著頭緒的空泛內容、以及身體與語句不一致等等,不僅成了整齣戲中讓人不斷出戲的主因,更是大幅削弱了劇情本身的力度。也因為演員們的身體與聲音沒有足夠能力來撐起角色,本能的使用便不斷浮現,最明顯的莫過於少年於崩潰之後所陳述的台詞,完全被情緒牽著走的演員像是失去控制般的爆裂。如果,演員僅能靠本能來發洩,而輕易地失去劇本的依附,那觀眾又何必進劇場觀看演技的賣弄,而不親至精神病院感受病人的真實?如何使演員成為載體,實為當今劇場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伊骷嘶》

演出|南風劇團
時間|2015/09/12 19:30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次聲音合作取決''Inter'',以導演主導的方式,加入身體跨域的聲音的表現。這個選擇也增加演出的飽和度,相當值得鼓勵嘗試。 (李承曄)
10月
05
201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