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關」與「逃」:一場京劇青年與現代迷惘的撞擊《後生》
10月
28
2025
後生(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顏涵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次瀏覽

文 董柏廷(文字工作者)

當黎煥雄、陳建騏與李焯雄三人攜手,以各自的語言融會京劇元素時,讓《後生》不只是一次創作聯名,而是一場關於「傳統如何被當代聆聽」的實驗。作品透過一名京劇青年武生關平生的「出逃」故事,呈現的不只是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的困境,也叩問當代青年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普遍焦慮與迷惘。

故事背景設定於一個「早慧少年」達成夢想巔峰後,反而陷入高處不勝寒的孤寂與迷失。這樣的心境,或也反映當代許多年輕創作者或新鮮人面臨的「成就焦慮」:當努力多年抵達理想之巔,卻發現巔峰並非終點,而是更大的空白與孤獨,這種「太早達成夢想」的倦怠感,在脫離學院、初入社會的青年群體中頗引共鳴。人生剛開始,卻已懷疑風景的盡頭。而對京劇青年演員而言,這份迷惘更為深刻——前有老將前輩的光芒,後有出頭之日的未知等待。當夢想達成,空洞反而愈趨明顯。

「後生」可畏,卻也最徬徨。整齣戲以「尋我」的叛逃為軸線,關平生從繁華的舞台奔向太平洋邊開設民宿的學長姊、日漸靜默的香港、再到澳洲屠宰場「打工度假」的勞動現場,最終回到記憶中的故土。這條線性的旅途,是主角用來解開「自己」謎題的路徑。黎煥雄的導演手法一如他近年創作的特徵,運用碎片式敘事、象徵性空間與節奏詩意的語調,在真實與夢境之間拉出灰階地帶;吳子敬設計的舞台寫意極簡,致敬傳統戲曲的空靈意境,同時讓流行音樂與藝術光影有呼吸的餘裕。葉澈的影像設計尤為出色,細膩的層疊與投影製造內外世界的交錯,為作品增添夢境質感。

《後生》讓京劇與現代劇對話的實驗雄心,值得肯定,也因此構成形式上的挑戰。分開來看,徐挺芳扎實的武生身段、朱安麗的戲曲氣場、鄭宜農在歌曲中的情感爆發,以及梁小衛等一眾演員的投入,都各具可觀之處。但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李焯雄的歌詞詩意綿密,陳建騏的旋律細膩流暢,然而在戲劇現場中,有時反而削弱了情緒的自然推進;某些場景中,歌曲的突入打斷敘事節奏,使人難以跟隨角色的心理起伏。這種「混聲」的張力其實很迷人,但仍需更精密的編排與呼吸。

關平生旅程的後段開啟尋找素未謀面父親的線索,象徵著一場對「根」的追問。父輩的失落與未竟,也映照「後生」面對傳統時的矛盾心態。劇中引用希臘神話「伊卡洛斯墜落」作為隱喻,讓父子關係與京劇傳統在「逃離」與「承繼」之間產生張力。此神話意象雖仍帶著若干開放空間,卻恰能折射整部作品的矛盾核心,在飛行與墜落之間,青年不只是尋父,也是尋找自己。整部劇的結構與調性,恰似關平生的人生寫照:跌跌撞撞、時而明朗、時而迷霧。當他從台上關刀的英姿,跌入異鄉剔骨的疲態,從「英雄」到「凡人」的轉變,也正對映劇場內那些不再被神化的「後生」。這或許正是黎煥雄的用意:讓戲的斷裂,成為青年存在的真實樣貌。

而我更以為《後生》的企圖與價值不在完美,在於誠實。它以現代劇手法結合京劇語彙,探索青年演員的內在掙扎,並反映傳統藝術在當代的轉型焦慮。面對前輩、體制與舞台的光亮時,焦慮與叛逃,是每位仍在行當中尋找價值的「後生」的世代宿命。所有人都曾是「後生」,也猶仍是「後生」。

「世界真實,卻有許多虛假;舞台虛假,卻全賴一個真心。」【1】觀眾透過青年武生的眼睛看見迷失,也重新凝視自己生命中的「行當」。後生可畏,然不知先生是否其萎?答案或許不在舞台上,而在每一次轉身面向人生的選擇裡。


注解

1、劇中主角關平生台詞。

劇中主角關平生台詞。

《後生》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25/10/12 14:30
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