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殘忍與愛《雪人》
7月
30
2015
雪人(彰化縣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小劇場內,小小偶戲舞台,觀眾席的小孩在戲開始後停止躁動。這齣偶戲內容改寫延伸安徒生的短篇童話,演出長度一小時。

幾個主角,雪人,老狗,小男孩(小藍),老婆婆。配角:壞貓與戀人,太陽與月亮。

幾個場景,雪地,主人的膝蓋,香港著名的夜景,樓房,街頭,火,有些場景以語言動作帶過。

畫面只有簡單的黑與白,兩三個偶與一點雪,胖胖的月亮與太陽不停升落,這是一個夏日的奇想,當安徒生的雪人到了香港。觀賞這齣給孩子的偶戲,在簡單重複的畫面和語言中,筆者出奇的放鬆而感動。劇情慢慢推展給小觀眾了解的時間,體會畫面情節中的象徵意義,在偶戲的美感與詩意中,感受安徒生所寫下的,人生的殘忍與愛。

創作者了解安徒生的孤獨,了解孩子的孤獨,劇情的思考脈絡清晰,演出技巧簡單,甚至可說是陽春,表現方式保守,中規中矩,或可說跟不上流行,卻真摯感人。於是所有畫面都可以繼續延伸想像,沒有說教,毫無壓力的兒童偶戲,提供了在小戲臺之外的黑暗之間,想像的空間。

雪人,一個很冷的朋友,他的擁抱是冷的,他的存在卻使心裡熱呼呼的,一年見面一次,總是會出現,總是會消失,人生的無常與愛同時表現,就在軟軟的絨毛月亮太陽間。

雪人不怕消失的痛苦,雪人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人生孤獨的存在,火不只是在屋內,冷冰冰的雪人能為你帶來,戲中表現大自然的生死循環,火同時具備毀滅與溫暖。

劇情從雪人遇到流浪的老狗(原故事部分),進行至香港竟然下雪了(改編延伸部分),雪人出現在香港,其中可見劇情兩部分的對比,如北歐寬闊雪地裡的木屋,對比香港長方形的樓房,以皮影表現那狹窄侷促,孩子在想像裡與雪人玩得開心,但父母卻說:「你不要跟公仔講話了,人家以為你傻了。」這句話也對著台下的父母說。

另一個香港場景,雪人到了香港菜市場,動作之間,台詞重複著:「好臭好臭!」符合兒童的用語,不刻意引起注意或搞笑,也沒有流行用語,雪人被臭魚追這樣簡單的情節就讓孩子樂不可支,接著雪人到了超級市場,他在冰櫃就被高價冰淇淋(又是長方形的包裝,連結高樓的意象)嫌身上沾染了魚臭,這部份讓人聯想到傳統市場與超級市場的環境,顧客之階級對比,這也是安徒生作品中一直討論的,因此這樣的改寫具備了時代意義,而非只是現代兒童劇在改寫經典之時常見的挪用,拼貼但不深究內涵之現象。

接著雪人和香港小男孩小藍遇見流浪街頭的婆婆,這個婆婆將紙箱當棉被,紙箱反過來蓋住身體,有如蓋上棺材那樣的絕望,婆婆不說話,只有哼哼幾聲,卻能表現出固執倔強的個性,拖著紙箱準備賣錢,這麼熟悉的人生場景,我們通常不想讓孩子直視的。

這劇中的寫實人生呈現,不也是一個教育的方式。

觀賞了一個筆觸自然的童話改寫偶戲,本劇質樸,創作者也不怕小觀眾無聊,然而現場觀察小觀眾們都是十分受吸引的,常見兒童劇劇情描述正義與邪惡對決,超現實的卡漫表現,複雜新奇,五光十色的聲光效果,滿溢而出顯得過動喧嘩,進而包含成人流行文化(電音,搞笑等等)感到世故,種種一切淹沒了童趣,表面而綜藝化,內在的真實不再重要。

此演出為員林演藝廳舉辦之「偶戲fun一夏」系列活動,邀請來自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Ming Ri Institute for Arts Education)的明日劇團,網站上提及這是一個以藝術和教育並重,重視社會服務之劇團。在本劇中的確能感受到這樣的宗旨,雖為兒童劇卻不流於表面的歡樂,以兒童的視野,表現香港在地的社會現象,將安徒生作品中的社會關懷延續,是為成功的童話改編。簡單的重複,表現出日常中的詩意,忠實呈現安徒生文字與思想,安徒生文字中的清澈與憐憫,同時給大人與小孩一起觀賞的童話,包裹在大自然美景下的人生,生命中的殘忍與愛互相輝映。

《雪人》

演出|香港明日劇團
時間|2015/07/25 14:30
地點|員林演藝廳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