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背後的殘酷寓言《擺爛》
9月
19
2014
擺爛(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6次瀏覽
楊書愷(社會人士)

日子太爛,就擺著吧。空曠的舞台,什麼東西正在台上壞掉。

我們群居作夥,但又渴望一定程度的個人自由。我們盲目,沒有目的的活著,說些言不及義的無聊話語,按照這個社會給我們的規範,笑著、鬧著。有人往哪,我們便往哪,絲毫不覺於自己的備受限制。擱置太久的東西會腐壞。人的生活也像長時間暴露於病菌中的果菜食物,在我們注意到之前便已爛掉。

整體來說,風格涉的《擺爛》無疑是對傳統戲劇元素,提出充滿實驗與挑釁的衝擊之作。從舞台論,利用松山文創Lab實驗室空曠的場域,使舞台呈現極簡的空無一物,僅以一幕廉遮掩前後台之區隔。而當演出開始時,幕簾拉開,前後台相連成一,形成排練場般的空地。配以不特意阻隔的自然光源,首先就先瓦解了演出者與觀眾之間上下的區隔。

而在這排演場裡上演的,與其說是具有嚴密邏輯架的戲劇,更像是將劇團排練的各種練習方式,擺上演出台的一個集合,充滿即興式的肢體與言語。簡單來說,便是沒有經過動作的雕琢、統一,以及台詞的設計。男男女女於其中繞著圈奔跑,或三兩成群或集體行動,有人脫隊,就有人補上。動作一再的重複,單調、缺乏流暢性的肢體,有效瓦解了舞台上的魔幻。它解開戲劇的催眠,以巨大的斷裂與疏離,讓觀眾清楚看見,隱藏在鮮明外衣下的真實樣貌。

這些舞台上的衝突與荒謬,均可視作對傳統結構的反動。在演出的最一開始,以及此後不定時出現的片段中,演員們用著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夾雜著口裡發出的巨大噪音,在在使觀眾無法聚焦戲劇本身。於是我們不得去正視那些,不期待於戲劇表演中見到的種種缺陷:彷彿失語患者咿咿呀呀,不成形的語彙,宛如萎縮而無法負荷精密動作的肌肉,毫不在意台下觀感,自顧自進行的對話與活動。台上台下各成一個互不干擾的世界。然則如前所述,風格涉的目的,也許正在於如何將傳統戲劇加以解構。

我們生活在一個遭受擠壓的空間。當演員們歪著臉,努力使自己的四肢更加扭曲的同時,觀眾所感受到的不協調與噁心,部分原因便來自於,演員的行為喚醒了我們對受壓迫的記憶。刻意採用的肢體障礙、言語功能喪失,指涉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擠壓得不成人形的現況。而不斷重複的行為,正好像日子一天天消逝,但這些失去的時間,往往都是一成不變,毫無意義的。一如絕大多數人的生命,充斥著名稱迥異,實質卻一模一樣的流程:吃飯、逛街、吵鬧。這些與我們所熟悉戲劇的表現,相去甚遠的手段,就像電影裡不斷重複相同場地、景色的長鏡頭,每每使觀眾不耐,又易於淪為炫技之說。事實上,《擺爛》中種種荒唐的表現手法,正象徵著一再重複,且毫無意義的,人類的生活模式。

最終,當壓迫到了最極限的瞬間,在各自走音的合唱中,所有演員脫去身上的衣物,在台上舞動著。「裸露」是《擺爛》中極為重要的元素,幾位男性在演出開始時,便不時展現自己的肉體。也許出於演出考量,沒有讓觀眾清楚看見,群體脫衣此一最具張力的橋段。但不論胖瘦高矮,所有演員脫去衣物,於舞台上袒裎相見的瞬間,像是褪去所有橫加於身的枷鎖,回歸最真實的自我樣貌。壓抑將近九十分鐘的肢體與情緒,最終爆發出的力道,使整齣戲得到圓滿的連貫。不是指結構上的串聯,而是意涵上的呼應。擺爛忽視到了到最後,仍將迎來分崩離析的結局。在一干荒唐動作與表現的背後,《擺爛》一劇像是為現代日常,所刻劃的扭曲寓言,殘酷而真實。

《擺爛》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4/09/13 170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Lab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擺爛其實是一種隱晦的抵抗手段。許多次表演者們面向觀眾的片刻,是否正在反向凝視著觀眾所代表的社會的眼光呢?最後那桶淋滿全身的發臭廚餘,還需要一道道陳腐的眼光來錦上添花嗎?這就是作為觀眾的我們被反詰的時刻了。(蔡欣洲)
10月
14
2014
在這場演出中很清楚的看到了擺爛的意識。我們每天重覆過同樣的生活,重覆無聊重覆疲倦,總是有想要放下一切,擺個爛過個輕鬆的日子,但總是不行。也不是因為責任什麼的,就是為了活著,所以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走。(李祐緯)
9月
24
2014
《擺爛》並不慷慨激昂,反而像是個口吃的人或天生有語言障礙。它似乎無法以完整的編碼進行傳遞,也無法以資訊內容進行內部整編,進而在滑動的意義中確認明確的座標,《擺爛》被無止盡地開展了,演出後成了一連串評斷的標準或生產美麗的理論框架等等匯聚成觀看之道。(黃鼎云)
9月
24
2014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