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個常見的擺爛演出,那它應該不會叫做《擺爛》,而會取一個夠文青的名字,最好聯想起來有點憂鬱、有點哀愁、有點空靈或是一種對昇華的嚮往;總之,必須是一種精美包裝過後的自溺才行,起碼要有些充分符碼與文本詮釋操作的空間,這樣演出本身就不用做太多事情,觀眾和評論人的自我投射會完成其他的工作。
那麼,這麼激進而大張旗鼓地吶喊著《擺爛》又所欲為何?看看這個演出最常出現的模式就是在那漫長又重覆的繞圈跑、邊跑邊玩、邊玩邊說些不著邊際的話,但仔細看看表演者們彼此之間又會注意到似乎有某種連結或關係存在,他們從肢體、方向、語言等方面以各種「接觸」與「支撐」中開展了許多細碎又不完整的片段,活脫脫就是現在年青人的生活節奏。看起來是好玩,但觀眾們像是被晾在一邊看著這些不知所謂的事情不斷地發生:怎麼沒有要說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呢?怎麼沒有要展現肢體的力與美呢?怎麼沒有要表現精湛的演技或動人的歌聲呢?所謂演出者應有的「技術」和「態度」在此演出中好像直接被忽視了,恐怕「夫子有云」的評判與審美架式還未擺開,這群大孩子們早已逃之夭夭地去自己的世界玩耍了。總之,這群製作團隊上上下下的年輕人們就是相當標準地「沒有個樣子」。回頭看看這齣製作引起的困惑或批評有哪些:「舞不好好跳、戲不好好演、歌不好好唱,整個演出結構又不知所云。」【1】這論調和永不褪流行的「爛○○」(各種水果自行帶入)論述還挺相似的,其實《擺爛》的文案和演出中反覆出現的蘋果已充分地暗示這件事情了。
但要說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會又不懂,只是想來舞臺上胡鬧一番嗎?以「無能」的標準來說,他們又會的太多了;其實有些橋段不難看出他們所受過的表演訓練基礎,隨便舉兩個例子來說:當表演者們彆腳地一同模仿首位舞者時,被模仿的那位舞者收起抽搐癲狂的模樣,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著古典芭蕾的底子;另一段將病苦的歷程轉喻成童話般的話劇獨白,充滿表意的肢體與聲音,顯然也不是一個「素人演員」就能簡簡單單做到;仔細一點的觀眾應該也不難看出其實表演者們各有所長,只是在這種胡鬧嘻笑的演出過程裡,刻意將這些專長背景模糊。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反過來思考:為何導演不就讓這些表演者們認真地跳舞、演戲、唱歌呢?
仔細想想,其實這又何其不是一種「精準」地安排?許多打著後現代(或者當代、跨界等等之類的流行於現今表演藝術界的符號修辭)旗號的演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這類型演出最窘迫的模樣就是揮之不去的匠氣味兒,於是你一眼就看穿這導演或演出者還是放不開過去所受的訓練包袱。相形之下,《擺‧爛》要能這樣放肆地讓所謂表演藝術該有的形式標準亂了調,伴隨著演出造成的延宕感,當我們開始不小心失去耐心和期待被背叛的時候,這種惱羞成怒恰好說明了表演者開始擺脫了那些既內化又規訓的技巧訓練,讓其還原成那還未被形式與教條規訓與重塑的狀態。無法辨認的困惑是因為傳統的表演形式符碼都被解構了,沒有那些僵固的符號就沒有封閉的意義操作、扭曲或投射自溺的空間。當然,這也夠讓人沒有安全感或會感到被冒犯了,如果還沒有轉身離席開罵,也可說是修養深厚了。
是的,所謂「該有的樣子」不是不會,而是不想如此,也可能是已疲於如此。他人期待的樣子做足後,我們真正遇到的問題又有人關心嗎?如果沒有,又何必如此在舞台/生活中賣力演出呢?這齣製作我想它談的其實是關於年青人、也是屬於年青人的自我凝視;他們並不是一無所知,但當面對台灣社會儒家式的權力格局時,仍必須遵守長幼有序和各種教條規訓,老師和前輩眼中的良好的行為其實只是一種不得已的偽裝而已。我想起演出裡反覆穿插許多五音不全大合唱的橋段,從開頭聽到結束前,其實可以很清楚的聽見那發噱的歌聲已經轉變成了深痛的吶喊,如果我們把不時出現的抽搐肢體放回來看看,這其實是偽裝於正常人的生活面具下,最真實癲狂的一面。這不是我們在傳統的演出中習慣見到的那種哈姆雷特式的悲憤(個人情感中還要有著仁義道德的天人交戰等等),此刻的「崩潰」一點都不是為了什麼神聖高貴的悲天憫人,而就是單純在面向自我時,看見一股尷尬又不甘心。只是這些失序的行為(但卻透露著真實的心聲),就如同在生活中一樣,也必須如此割裂而片段的洩漏出來。
擺爛其實是一種隱晦的抵抗手段,正因為我們「被擺爛」,所以我們開始「擺爛」。這齣製作其實正赤裸裸地把這種態度作為「結果」給呈現在舞台上,卻又不在作品中明言這些「原因」。許多次表演者們面向觀眾的片刻,是否正在反向凝視著觀眾所代表的社會的眼光呢?最後那桶淋滿全身的發臭廚餘,還需要一道道陳腐的眼光來錦上添花嗎?這就是作為觀眾的我們被反詰的時刻了。
註釋
1、2014台北藝穗節「藝穗看心心」于善祿、鄭宜芳對《擺爛》之評論,參見藝穗節網頁http://www.taipeifringe.org/StarList.aspx?Class=&Commentator=&Star=&Space=&textSearch=%E6%93%BA%E7%88%9B&page=1
《擺爛》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4/09/14 14: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