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待理,花自芬芳——《蔥仔開花》
7月
13
2022
蔥仔開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9次瀏覽

臺北市立國樂團的「TCO劇院」,每年輪流推出歌劇和音樂劇的製作,意圖探索現代國樂於劇場實踐的潛力。今年適逢馬偕博士來臺50週年,TCO劇院以馬偕夫人張聰明(原名張蔥仔)之人生際遇為本,推出國樂臺語歌劇《蔥仔開花》。由魏德聖任創意總監、李哲藝作曲、梁越玲編劇、曾慧誠導演,主角則由陳美玲和蔣啟真分飾張聰明的少女與成年時期,馬偕博士由孔孝誠飾演。

基於東方語言的聲腔系統複雜,旋律是否能與臺語聲腔的結構彼此貼合而不扞格,無疑是評價任何一首臺語歌曲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而《蔥仔開花》無論是旋律平實的直敘韻白,或是具詠嘆調性質的抒情歌曲,皆展現了旋律與腔調的編織緊密,讓本土語言的聲腔之美,能以古典美聲為載體盡情地揮灑。

可惜的是,或許正是因為作曲家全力以赴地處理聲腔起伏,對於歌曲的旋律發展則顯得十分保守而未見伸展。讓《蔥仔開花》少有華美深刻、擲地有聲而繞樑不止的強健曲調,是其未盡之處。

除了序幕的加拿大一景,《蔥仔開花》的劇情基本上依循著一條直線通到底的線性敘事,逐條逐項逐章節地交代張聰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這讓《蔥仔開花》看上去很像是一部借用歌劇形式的知識頻道專題報導節目。在劇場觀眾已被各種光怪陸離的敘事結構,和織度複雜的觀演層次餵養成習的今日,不免顯得笨重而拖沓。

而視覺上的擁擠更是欣賞《蔥仔開花》的一大硬傷,人數明顯過多的合唱團與群眾演員(舞者)時常讓舞臺畫面顯得超載。即便我們可以從一些小細節看到編導試圖克服這項困難以營造鏡框裡的層次:複合結構的舞台空間、抽離時代背景的服裝設計(歌隊身著與現代的白襯衫和圍裙;說書性格的天使、惡魔、精靈則身穿60年代美式風格的西服和洋裝)、或是合唱團在演唱中不時變換隊形(雖然因為人數實在太多了,效果十分不顯著),但過度飽和的畫面仍讓視覺失去焦點,主要角色難以脫穎而出。

國樂和歌劇本身是東西方藝術音樂一個發展成熟的形式,國樂歌劇(尤其還是一部國樂臺語歌劇)則是現今仍在實驗期的一項嶄新概念。面對一個尚在發展的載體,我可以理解藝術家和創作者廣納百川、觀照全景的企圖,但如何在有限的劇場之中修剪枝葉,讓作為核心的音樂有足夠空間芬芳綻放,也是檢驗的關鍵。就這層意義來說,我想《蔥仔開花》還有更能精進的空間。

《蔥仔開花》

演出|臺北市立國樂團,陳美玲、蔣啟真、孔孝誠
時間|2022/07/11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