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國樂團的「TCO劇院」,每年輪流推出歌劇和音樂劇的製作,意圖探索現代國樂於劇場實踐的潛力。今年適逢馬偕博士來臺50週年,TCO劇院以馬偕夫人張聰明(原名張蔥仔)之人生際遇為本,推出國樂臺語歌劇《蔥仔開花》。由魏德聖任創意總監、李哲藝作曲、梁越玲編劇、曾慧誠導演,主角則由陳美玲和蔣啟真分飾張聰明的少女與成年時期,馬偕博士由孔孝誠飾演。
基於東方語言的聲腔系統複雜,旋律是否能與臺語聲腔的結構彼此貼合而不扞格,無疑是評價任何一首臺語歌曲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而《蔥仔開花》無論是旋律平實的直敘韻白,或是具詠嘆調性質的抒情歌曲,皆展現了旋律與腔調的編織緊密,讓本土語言的聲腔之美,能以古典美聲為載體盡情地揮灑。
可惜的是,或許正是因為作曲家全力以赴地處理聲腔起伏,對於歌曲的旋律發展則顯得十分保守而未見伸展。讓《蔥仔開花》少有華美深刻、擲地有聲而繞樑不止的強健曲調,是其未盡之處。
除了序幕的加拿大一景,《蔥仔開花》的劇情基本上依循著一條直線通到底的線性敘事,逐條逐項逐章節地交代張聰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這讓《蔥仔開花》看上去很像是一部借用歌劇形式的知識頻道專題報導節目。在劇場觀眾已被各種光怪陸離的敘事結構,和織度複雜的觀演層次餵養成習的今日,不免顯得笨重而拖沓。
而視覺上的擁擠更是欣賞《蔥仔開花》的一大硬傷,人數明顯過多的合唱團與群眾演員(舞者)時常讓舞臺畫面顯得超載。即便我們可以從一些小細節看到編導試圖克服這項困難以營造鏡框裡的層次:複合結構的舞台空間、抽離時代背景的服裝設計(歌隊身著與現代的白襯衫和圍裙;說書性格的天使、惡魔、精靈則身穿60年代美式風格的西服和洋裝)、或是合唱團在演唱中不時變換隊形(雖然因為人數實在太多了,效果十分不顯著),但過度飽和的畫面仍讓視覺失去焦點,主要角色難以脫穎而出。
國樂和歌劇本身是東西方藝術音樂一個發展成熟的形式,國樂歌劇(尤其還是一部國樂臺語歌劇)則是現今仍在實驗期的一項嶄新概念。面對一個尚在發展的載體,我可以理解藝術家和創作者廣納百川、觀照全景的企圖,但如何在有限的劇場之中修剪枝葉,讓作為核心的音樂有足夠空間芬芳綻放,也是檢驗的關鍵。就這層意義來說,我想《蔥仔開花》還有更能精進的空間。
《蔥仔開花》
演出|臺北市立國樂團,陳美玲、蔣啟真、孔孝誠
時間|2022/07/11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