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最繽紛的絮語《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
6月
07
2023
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不然,B計畫劇團提供/攝影Jeff Harris)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59次瀏覽

文 羅仕龍(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環繞著新竹護城河畔演出的「風城版」《青春絮語》,讓觀眾隨著演員跑場,在草地、網球場、河岸、露天舞台四個場景之間,彷彿經歷一場場愛情遊戲的你來我往。主角是十六位共同排練了三個月的高中、大學生,青春氣息生動洋溢,而充滿甜蜜、傷感或暴力的對白,則是取自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名著《戀人絮語》片段,排列組合成八個各自獨立又互有關聯的戲劇段落,以年輕的身體及語言,訴說彼此之間的愛情元素,絮叨但不煩瑣,創造出多重焦點卻又不失精準的戶外觀劇體驗。

從《戀人絮語》到《青春絮語》,改編或發想時是該聚焦在「羅蘭巴特」一詞所結合的文藝與知識青年想像?還是該凸顯青少年欲拒還迎的身體與心情,將每一段稚氣的愛情轉譯為生命裡無法忘懷的經典?

時間的重構是第一要件。如果戀愛與青春有著什麼共通點,那便是對於時間的想像往往超過物理時間的實際存在。《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首段場景在草地上進行,一個又一個粉紅色禮物盒宛如時間的恩賜,永遠有揮霍不完的期待,等候著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開箱。草地上身著高中制服的少男少女,焦急地守著電話,反覆揣測,一分一秒時光的時光流逝,折算成點滴累積的情感厚度。第三段場景則讓觀眾隔著河岸觀看,演員們看似散漫的日常對話,彷彿是下課十分鐘的情報交換,每一個獲取戀人訊息的片刻,都可以放大為永恆。於是我們看到刻意放慢速度的奔跑,以及模仿電影慢速播放而顯得誇張的表情。若青春在愛情中等待,愛情卻因青春的記憶而可以重複輪播。時間的反覆循環對應到現場演出空間的環狀結構,成為《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最令人喜出望外的效果。


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不然,B計畫劇團提供/攝影Jeff Harris)

正如愛情故事往往是零星的片段拼湊而成的想像與記憶,《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著重的不是線性敘事,而更多是抽象元素的串聯與整合。例如網球場進行的賽馬競逐、嫉妒與佔有等,自然讓人聯想到「情場如戰場」之類的比喻。據悉導演原本期望讓演員在場上打網球,一來一往的互動豈不正像是愛情遊戲裡的出招與接招?更何況法國古典劇場正是利用網球場空間演出,誰又能說愛情不是交織著戲劇張力、且可展演於舞台文本呢?

文本,這正是環繞著羅蘭巴特的重要概念之一。「文本」(texte)與「織品」(textile)語出同源,當所有的作品被視為文本時,它就不只是一個單獨的存在,而可以互相指涉交纏,有如一張編織的網絡。在《青春絮語》裡,羅蘭巴特的文字被鑲嵌在演員的話語裡,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單元。如果說導演運用重複、疊合、對位以及演員身體等等各種具有戲劇性的表述方式,以便讓羅蘭巴特的書寫文字產生舞台動能,那麼這些文字除了作為《青春絮語》的台詞表意功能之外,則又可以是羅蘭巴特所說的「文本」,與古今中外的戀愛文本交織成為一張巨大的青春絮語網絡。

或許這正是為什麼在第三段的河岸場景會出現1990年代(導演本人的青春年代?)的愛情喜劇主題曲,「只怕我自己會愛上你」的歌詞對應著演員的慢速度奔跑與翻滾,彷彿是1970年代的慢動作電影運鏡,讓觀眾在河岸蔓延海灘的想像。2023年的AI技術讓我們不需要自行在腦海中建立文本交織的資料庫,只要打開手機google的歌曲搜尋功能,立即可以辨識導演在每一段情節安插的歌曲,不論是英文、日文、法文或西班牙文,都是建構在愛情的關鍵詞之上,在網路上打亂成一片沒有時間排序的愛情海洋,不管是經典的Bee Gees、Beatles或當代美國西岸獨立樂團Pomplamoose。就連第四段場景的「暈船」,都不免要讓人聯想到京劇裡的艄公撐篙與青白蛇上船,而滑稽的圈繩勒脖,又怎能不呼應著《等待果陀》裡打發時間的遊戲,甚或直接對應到網球場段落兩位年輕男孩的椅背綁縛呢?

《青春絮語》以年輕學生的愛情故事為載體,觸及的議題卻是每個時代裡的戀人絮語。愛情與青春都有保鮮期,但通過每一個時代的重新述說,卻讓每一個愛情文本總也不顯老。

《青春絮語 2023風城版》

演出|不然,B計畫劇團
時間|2023/05/21 14:00-15:00、16:30-17:30
地點|新竹市北大公園、府後街網球場、護城河道兩側及親水公園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