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脆弱──以《拋棄式人類》觀當代馬戲的劇場與生命啟示
2月
07
2023
拋棄式人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黃超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7次瀏覽

文 江峰(專案評論人)


全球與臺灣新馬戲及當代馬戲之潮

七零年代至今,以社會及學生運動、動物保育思潮為背景,法國引領的新馬戲(Cirque Nouveau)摒棄動物,以人為核。作為「馬戲的文藝復興」,新馬戲更重腳色與敘事。透過研發馬戲的「形式」本身,為此陳舊的表演類屬祭上活水。【1】

在臺灣,衛武營於二零一六年啟動「馬戲平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二零二零年推行「馬戲棚計畫」,預備臺灣乘上世界這股當代馬戲潮流。當代馬戲,除擅長探索現代人心靈議題,【2】更嗜愛與舞蹈、戲劇跨界,【3】或尋覓媒材與空間新意,【4】不懈地再生形變。胡嘉豪的《拋棄式人類》便是由二零二一年之馬戲棚計畫沿生,恰恰沉浸在當代馬戲的豐潤之中。


拋棄的肉、拋棄的物

啞黃的斜光透析塑膜內似人的軀體,懸於數尺之空。倏地,城市聲景奏起,滿耳的工事嘈雜。朦朧後的身影緩動,突破出來,才看見裏頭是綿綿細網織就的結構。繁網穿撫其周身,直至匯集成綹。他靈躍遒勁,懸擺翻泅、縱轉迴盪。在精細鬆緊間,他沿著網線滑降落地。繼而,借微光搜找假人碎骸,集成一網殘軀懸吊凌空。

在其先前驚豔的馬戲動作後,著地後則是成串稍嫌突兀的舞蹈編排。他移向邊緣的床墊,其上光滑如鏡,或反彈全身,或反映自身。重複翻跌倒滾,滿面疲愁,象徵其渴望但終無法被安穩接住。原先渾身肉裸的他,開始穿上正裝,攀爬位在上舞臺的大網,在離地數尺的格眼間糾纏甩盪。寥闊的舞臺上,只見他在高空中反覆奮躁萎靡。

再次落地後,他將假人的殘屍卸下。寬衣解帶,再幫它套上衣裝。假人的上身隱隱可見乳房,或為性別私語。他小心恭謹地端捧假人上身,涉越舞臺,最後將它安放在觀眾席上──可惜之後若再與其產生關聯,或能更佳地串連情感。最終,他再次以裸膚之軀凌吊而上,在繩束垂吊中旋轉。襯貼著背景「一暝大一寸」的溫緩歌聲,燈光沉沉止熄。


拋棄式人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黃超銘)


馬戲與當代馬戲中的陰柔性與動物性

華語之馬戲原文為「Circus」,來自拉丁文之圓,有循環義。因而,馬戲之雜技與身體,常呈反覆之態。此外,原先馬戲是殖民主義文化中,牠/他/她者為權貴的表演,使被凝視者更具陰柔性。【5】當代馬戲從動物與怪人之奇觀,向內切近身體的定義與本質。【6】在馬戲的場域中,凝視由「非(典型的)人」,轉向人的表演。在此,人與動物的界限顯得模糊鬆動。可說,當代馬戲翻轉甚至擁抱原先負面與被動的陰柔性,剝裸人類代代生命中迴還往復的「動物性」(animality)。

對康德來說,人的尊嚴與道德和自然經驗世界是分開的;羅爾斯(John Rawls)眼中的個體開始意識對物質的需求,卻不認為人與動物性有連結。然而,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則認為,人的理性與尊嚴,同時是物質與動物性的──人是會死及脆弱的,且人類永恆有需,因而證成了人類需要彼此支持與照護。【7】當代馬戲之所以擅於探索心靈議題,便來自身/生的脆弱本質。


脆弱的共享──參與式聯覺美學與肺腑表演

綜觀全作,最精彩處乃是高空馬戲,而其之所以在危險奇觀之餘糾人心弦,在於其作為「遊走死亡邊緣的藝術」,【8】給予之參與式聯覺美學(Participatory (Syn)Aesthetics)與肺腑表演(Visceral Performance)──布瑞歐的關係美學之後,表演藝術愈發重視觀者之參與經驗。此二者則同時注重表演美感及觀眾身心共感,並回歸人體,表演與接收端皆然。其超越語言分析,以身體作為主要文本令雙方投入,牽起觀看與情動(affect),使觀者產生內在回應,極富超越日常之潛質。

憑此,高空馬戲因而具有社會實踐動能。表演者懸掛虛空之時,觀者手腳凝汗,心隨其身赤裸曝掛,宛如親至崖邊。當代馬戲之參與式聯覺美學與肺腑表演所以成立,源自觀演雙方共享的,終究脆弱的生命。因而,回歸本作標題《拋棄式人類》,應將拋棄之情思投注於身體及其共感之上,而非道具,或更能顯現高空馬戲之強項。


當代馬戲、劇場與生命──危險與非規則

什麼是「劇場的規則」?製造幻覺?建構「安全」環境?從馬戲到當代馬戲,從不默食這套。當馬戲本身不斷突破自體界線,遑顧溫良恭儉讓,更內涵人類生命根本的陰柔、動物與脆弱性之時,當代馬戲便如同「以生命舞蹈」,身體與精神都為超越不可能而光耀。

當代馬戲,尤其高空馬戲,其危險的形式本身,滿訴生命的暴戮真相。若我等能夠認可參與式聯覺美學與肺腑表演直擊身心的(被)侵略快感,那麼毋論創作者或參與者,由當代馬戲獲得的啟示興許應是:誠實地面對與縱身劇場與生命的非規則【9】本質。


註釋

  1. 參閱黎家齊(2013 年 07 月)。〈馬戲再發現〉。PAR 表演藝術雜誌。
  2. 參閱周伶芝(2013 年 07 月)。〈圓形空間裡的不斷循環 心靈與驅動力的實驗 當代馬戲的歷史與發展〉。PAR 表演藝術雜誌。
  3. 參閱耿一偉(2013 年 07 月)。〈顛覆寫實打造藝術質地-當馬戲遇到現代劇場〉。PAR 表演藝術雜誌。
  4. 參閱耿一偉(2016 年 09 月)。〈加速年代中 新馬戲演出無界限〉。PAR 表演藝術雜誌。
  5. 參閱耿一偉(2013 年 07 月)。〈擺盪於奇觀與日常之間-從上個世紀到今日的馬戲身體觀〉。PAR 表演藝術雜誌。
  6. 參閱〈圓形空間裡的不斷循環 心靈與驅動力的實驗 當代馬戲的歷史與發展〉。
  7. 參閱Martha C. Nussbaum, “The Future of Feminist Liberalism,”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74.2(2000): 47-79.
  8. 節錄自節目單對高空馬戲之形容。
  9. 非規則與無規則間的差異,在於前者並非全然無序,而是永恆地省思與重構規則本身。


《拋棄式人類》

演出|胡嘉豪
時間|2023/12/31 16: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網、偶三者之間的互動,象徵著試圖重整「人」的存在意義,但終究無法脫離社會制度,所有的人依然存在於網中。透過演出揭示的,是⋯⋯
2月
0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於我來說,生存一面是生活,另一面便是自我實現,兩面之間許是中空、斷裂;許是質疑、迷茫填塞其中——或許,正是這樣的焦慮促使我喜愛悲劇勝於喜劇。 但現在,喜劇追趕而至,其與悲劇已然在我心中各佔著一畝田地。《Dream擊吧!憨人》正是這樣一矢中的的作品⋯⋯
3月
24
2023
當舞者的身體縱身一躍跳下舞台、遁入尋常風景,我們會期待看到的是有別於台上的身體形象,或猶仍是空間異地轉換後的舞蹈顯影?
3月
24
2023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
3月
23
2023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3月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