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膠荒原中尋找人《拋棄式人類》
2月
07
2023
拋棄式人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黃超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4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還有何種意義?在此種疑問的基礎上,胡嘉豪從「成為有用的人」的現代生活氛圍、及此種氛圍延伸出來的內心狀態為主題所創作出的《拋棄式人類》,試圖將人類在現代社會中成為(可)被拋棄的物件此一現象,思索人的存在意義。

「拋棄」,延伸出來的詞彙就是「廢棄物」,或是代表值低廉、能夠輕易捨棄、沒有再利用可能的「免洗」。這樣的詞彙應用在人類身上,突顯出人類在現代社會能夠被輕易地定義價值,倘若不符合,便將被拋棄淘汰的輕賤狀態。【1】


海島上的現代寓言

胡嘉豪以海潮作為主要的聲音,營造出海岸上的空間,並以在現代社會中極具代表性的塑膠為主要媒材,首先揭示出臺灣海岸上的各類塑膠垃圾,而後則從塑膠的材質與用途,逐步開展人身處於現代社會中的各種面向。

首先是「可(被)打包的」。演出開始時,胡嘉豪包覆在麻繩網中,網外則覆有塑膠布,人在網中纏繞掙扎,指出人類成為社會廢棄物被打包、但不甘如此的狀態。類似的表現方式,亦有埋放在舞台上所鋪設的塑膠布下的人體模型,則是指出被打包、任意拋棄的「社會亡者」。

人體模型也是塑膠製品,它在舞台上是支解地散落於塑膠布下,且缺少衣服的覆蓋,可以視為是社會價值耗盡、被任意拋棄的「人」,且由於其無聲的特性,或可視為是一種社會性的死亡:不存在的、被掩埋的、無從發聲的存在,也正因為是「亡者」,所有的「戲」,僅憑靠著表演者與之互動所建立,構築出「廢棄物」與「不願成為廢棄物」的交流模式。

由於人體模型是在塑膠布下被發現,因此「可(被)打包的」特性也可延伸出塑膠布若有似無、雖薄卻能阻絕的「隔膜」特性:難以交流與理解、且難以觸碰到最真實的內在,唯有主動將這層膜撕開,才有機會進行交流。

拋棄式人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黃超銘)

與塑膠材質的光滑相對,舞臺上的粗糙麻繩網則形成質感上的對比──塑膠的光滑與隔絕,形成的是關係上的隔閡與內在心理的窒息感;麻繩網的粗糙則是針對外在肉體的摩擦痛感與社會價值的束縛。因此無論是演出開始時,在小網中的肢體扭動掙扎,或是在演出中後段在大網上的攀爬翻騰,表現出的是人在(將要)成為廢棄物時的生命動能,且更透過光線折射在三面牆上的影子,讓動作透過影子顯示出此種奮力掙扎的危險與幻感。


在束縛中重拾「人」的意義

人與偶的對比,也形成生命能動與否的對照。繩網上的行動表現的是生而為人的生命力,但人體模型所象徵的亡者難道終究只能是死亡、與其他的塑膠垃圾存在於世上?

如前所述,人體模型是支解地散落於舞台上,但胡嘉豪將之拾起、重組,並將自身的衣服脫下,轉而穿在模型身上,而後將之置放於觀眾席中,並透過無聲的互動形成肢體對話。如此操作,是在將已被物化的人重拾「人」的身分,並賦予個體應有的尊重。

人、網、偶三者之間的互動,象徵著試圖重整「人」的存在意義,但終究無法脫離社會制度,所有的人依然存在於網中,被摩擦纏繞。確實,社會制度與價值的網不易被衝破,人依然被估算著存在價值,稍一不慎就會物化,成為可被拋棄的偶。因此胡嘉豪透過演出揭示的,是尊重每個生命,生命才能存活於社會中。

畢竟沒人願意成為社會價值下的廢棄物。


註解

1、關於現代社會中的「無用人群」的產生背景,以及當中的焦慮,可參見包曼(Zygmunt Bauman)所著《廢棄社會》(Wasted Lives: 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年)


《拋棄式人類》

演出|胡嘉豪
時間|2022/12/31 16: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華語之馬戲原文為「Circus」,來自拉丁文之圓,有循環義。因而,馬戲之雜技與身體,常程反覆之態。此外,原先馬戲是殖民主義文化中,牠/他/她者為權貴的表演,使被凝視者更具陰柔性⋯⋯
2月
07
2023
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