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欲墜的貪念《馬》
12月
23
2013
馬(林季鋼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3次瀏覽
徐亦德(輔仁大學大傳系學生)

《馬》劇是一場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的舞台劇,很高興能看到如此年輕且具創意的演繹,為《馬克白》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及想像,尤其在表演的呈現上,使用了不同的演員交互扮演馬克白及馬克白夫人等其他角色,只用了披風與服裝來作為角色符號,批判了角色的性格抽換、各自解讀的多種性格。我認為,此法不僅讓觀眾會意劇中馬克白的性格多重性,也領略人之性格有其各種面向;此外,隨著不同演員的扮演、反串,從模仿與創新中找出真實的自我,馬克白在劇中的多種面貌,也因此而被飽滿呈現。

舞台是方正的,中央鋪著條紅色地毯,而地毯的兩端,穿過紅色的門後各是一面破碎的連身鏡,乍看之下,是片在泡沫之上的血泊,如同馬克白雙手的血跡鮮紅的染遍了全場;而連身鏡在劇中總被拿來當作出入口,或是王位的方向,一切都意味著馬克白的權勢堆積在隨時可能破碎的泡沫之上,王位也只是破碎的幻象,死亡將隨著破滅而蜂擁,最終推向悲劇的尾聲。

我也欣賞燈光的配置,搭配演員的調度及化妝,在最少道具的情況下,靈活地使用了所有演員的肢體,充分用動作、走位來發揮整個舞台,用顏色、光影來增添劇情的強度。多次的使用演員為觀眾複習劇情,並用歌聲低鳴、吟唱,堆砌、推展張力,或許有些橋段處理的不夠圓滑完美,但正因為如此才耐人尋味,像青春,總得留下些遺憾,才值得留戀。這群年輕的演員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樣的隨性、親民,讓人享受於觀賞之中。我喜歡三名刺客暗藏於森林伺機準備刺殺班柯的那場戲,有戲的不僅是三名喜感的刺客,連林中的樹木與生物也巧妙地融入戲中,讓人不禁發笑;而三名女巫則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出場、告知預言的過程,看起來就如同你我周遭的人,帶有幾分瘋癲,而那些在經典劇本中所出現的女巫,卻總是讓人覺得是詭譎多變且難以理解的,實際上,我想就如同時代的差異所塑造的溝渠,穿越時空後,難免令人覺得所謂的「預言」都是撲朔迷離且離奇,直到最後才得以曉以大義。

至於《馬》為何只取《馬克白》的頭一字來當作劇名,其實也頗令人產生聯想,我只認為:藝術有其社會職責與功能,而這群青年藝術家正體現這樣的藝術精神。馬克白在多次的手段與計謀後取得王位,又為了鞏固權利而謀害更多的人,他善於偽裝自己的外在,權謀、算計他人,最後卻飽受精神、心靈上的折磨,逃脫不了命運的制裁,在刀光劍影、屍橫遍野時,清脆的鼓聲敲響的那一剎,《馬》終究難逃死亡,而人們所期盼的「既抑鬱又光明」的那天總算得以到來。

《馬》

演出|林季鋼團隊
時間|2013/12/14 14:30
地點|新北市竹圍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飾演馬的演員施冬麟,不僅演繹出了馬不經世事的無辜之感、更有身為神馬的傲氣之態以及後期的頹靡不振,踏腳、吐口水等的身段都相當令人為之一亮,與馴馬人劉冠良的默契更是相當契合,展現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性與差異性。
12月
24
2022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