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的轉換——戲曲夢工場《馬》
十二月
2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7次瀏覽

文/周依彣(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在學)


《馬》是一齣結合「動態捕捉」科技影像所展演的戲曲表演,以歷史真實的青海名馬「青海驄」為主角的敘述了一段關於馬與馴馬人之間的故事,更進一步以戲曲的身段呈現「馬舞」的姿態,點出一匹天生神馬的與眾不同之處,同時利用影像和聲光營造寫實的舞台背景與音樂,點綴了情節線中人與馬的意識交流和情感活動。

正在動映此次跳脫以人為主要敘事手法的形式,轉而以「馬」的視角來看待人類世界裡所經歷的紛亂,身為一匹龍與馬結合的孩子,青海驄天生就懂音律擅舞蹈,青海湖偌大的馬場裡,牠的天分無可厚非的展現無遺,進而被選入了皇宮成為了皇室的「寵物」。然而屬於牠的平靜卻相當短暫,一場安史之亂使得一切物換星移,青海驄淪為了運送糧倉的「貨馬」,甚至一度因為「舞馬」的能力被認作了「妖馬」而惹來殺生之禍,馴馬人一句「想要活命就不准跳」,卻仍未能阻斷青海驄的本能,最終親手割傷其左耳以保牠性命。受到創傷的青海驄從此彷彿失去了靈性,不再隨音律而舞動,「龍騰虎耀」、「天女散花」、「萬壽無疆」、「龍馬奔騰」這些屬於牠的指令與連結亦不復存在,而忘了自己是誰的牠被批評比種馬還不如,最終經歷波折的青海驄回到了邊境金沙江,在廣闊的草原上完成了最後一舞,展現了身為「自我」的本真。

以情節結構來說,《馬》的劇情平鋪直敘,並未有太多的驚喜之處,甚至有些許的綿弱無力難以有精彩的轉折。而主打的「動態捕捉」、「動畫科技」更令人有感淪為一種噱頭的賣點,戲曲以寫意的虛擬程式化為審美,嘗試結合科技以打破過去既有的一桌二椅形式,投影出草原、馬廄、壽宴等場景固然更具有帶入感,卻無形破壞了台前演員所作身段之寫意,反而有無法結合的突兀,也失去了作為戲曲想像的一種美學。如畫面的馬不再奔騰,而是拖著木頭、糧食行軍;青海驄被割傷時投影出了噴灑的紅色畫面,這些手法都令人感受是為了結合科技而展演出來的必要設計,而非一種相容的和諧感。

在呈現手法上《馬》確實並未有獨到的手段,然而兩位演員的身段和音樂設計卻非常出色,特別是飾演馬的演員施冬麟,不僅演繹出了馬不經世事的無辜之感、更有身為神馬的傲氣之態以及後期的頹靡不振,踏腳、吐口水等的身段都相當令人為之一亮,與馴馬人劉冠良的默契更是相當契合,展現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性與差異性。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於第二場讓馬開口說話的設計,不僅因為全戲只在此處開口極具衝突性,更在於以「寫實」的舞台設計為核心,為何要使一匹馬有開口說話的抽象可能,破壞戲劇的流暢性也使得「馬」究竟僅是作為一種神話的象徵,還是其實已將其「擬人化」處在了難以辨別區分的模糊地帶。

綜觀來說《馬》是一齣有趣的實驗戲曲,能夠看到創作者嘗試以「一代神馬」的角度來敘事亂世裡的磨難,最終的亡國之感體現在了牠不再屬於宮廷,卻在草原上找回了本體性的價值,只是可惜終究太過單調,或許以馬為主體應該有更深度可以著墨的機會,而非僅有突出馬舞身段的創新與媒介結合的應用。

《馬》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22/11/27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馬》為何只取《馬克白》的頭一字來當作劇名,其實也頗令人產生聯想,我只認為:藝術有其社會職責與功能,而這群青年藝術家正體現這樣的藝術精神。《馬》終究難逃死亡,而人們所期盼的「既抑鬱又光明」的那天總算得以到來。(徐亦德)
十二月
23
2013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三月
21
2023
當代傳奇劇場以跨文化改編走出鮮明的特色,如今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的作品屢見不鮮,《女神·西王母》看見了劇團力圖求新求變的決心,但同時也暴露了缺乏專業編劇與旦角戲的雙重問題。
三月
18
2023
寫意性是戲曲重要的美學命題。曾永義認為寫意性是戲曲在當代表演藝術中,無可取代的美學價值。身段是戲曲最基本的美學命題,透過戲曲演員的身段表現,就能展現人物性格與情緒、變化場景與氛圍。
三月
17
2023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三月
11
2023
此次豫劇團演出的《求你騙騙我》為老戲新製,在原有的劇情架構上以生活化的台詞貼近觀眾,值得一觀的是,演員們挑戰相異的行當以及彼此對戲的默契令人感受到誠意滿滿。豫劇團在台扎根七十年,王海玲與朱海珊皆擔負起傳承的重責
三月
09
2023
行當制作為戲曲美學之一,強調表演技術與類型化角色的連結性。戲曲觀眾依賴聲腔和程式化表演認可角色。換句話說,觀演關係因「技藝」而串連。本劇巧妙利用此框架,透過跨行當扮演的不精準缺陷製造疏離,打斷觀眾審美,反向增強喜感。有效穿透文化、政治、社會、語言隔閡,藉著歡笑從劇場延伸至觀眾心智,並打開思索的平行宇宙。
二月
18
2023
布袋戲,一直在適應現代劇場,特別是「空間」——怎麼克服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讓相對小的戲偶被看見?如何讓操偶師在舞台上移動是有意義的?我認為,首演於2017年的《天堂客棧》除用音樂劇揭示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的才華,同時是布袋戲在現代劇場空間的範本,用最低成本成為「全能空間改造王」。
二月
15
2023
回歸歌仔戲重視的戲肉戲骨論,全劇戲肉落在殺子碎屍一折,這段過去不見容的敘事,放在當代依然衝擊,其他枝節則是強化戲感的戲骨。但對我來說,徐氏殺子的理由和掙扎過程,遠比殺戮本身重要。
一月
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