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語言的隔閡《躍!四季之歌》
5月
09
2013
躍!四季之歌(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8次瀏覽
鄭瑞媜(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躍!四季之歌》呈現戲劇層面多元化的美感,結合多樣化的表演元素,以簡單、明瞭的方式成功融合人、偶、童戲與懸絲偶戲,流暢地串連多樣化的媒材。文本以孩童皆感興趣的冒險為精神主軸,挫折迎面而來的同時也一同啣來茁壯與勇氣,牢固地抓住成人與年幼觀眾的心神。四個季節代表著一段劇場裡的生命旅程,四季之歌燦爛而繽紛的開展一頁頁的冒險。

舞台選擇使用空間中間的一塊地方搭起背板與平台,而非整個劇場的演出空間。如此簡單大方的舞台,讓人期待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與精練的演出。在整體表演中,懸絲偶的活動僅於中央的草原上,留下舞台區兩側偌大的空間,也留下了想像。以童戲、懸絲偶戲而言,該演出空間較大,架設的舞台本身偏小,演出則集中於正中間的位置。如此,中後排的觀眾較難聚焦於戲偶或體積較小的物件上,使戲偶本身的靈巧度與精緻度難被清楚看見。受限的框架使得觀眾容易浮躁,亦難長時間專注於精彩的演出中。

說書人為本劇唯一的「人類」,亦為一大亮點。說書人如說故事姐姐般親切,一問一答、一個動作和一個表情間順利的帶出故事的發展情節。說書人時而融入劇情演出、貫穿全場,使觀眾對於劇情一目瞭然。詩化的語言傳達了作者的美感──「是誰趕走寒冷,讓大地換上綠色的新裝」、「是誰幫草原畫上青翠的綠色,用野花填滿原野」、「是誰溫暖土地,喚醒凍結的河流」詩化的問句抒情意味濃厚,成人聽來如同一篇輕盈的樂章,但是對於兒童而言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反應與回答。重複發問相同答案的類似問題,作者試圖影響兒童的邏輯認知,希望兒童能順利回答作者設定的答案。此一效果非但不顯著亦無明顯成功,反使得大部份兒童觀眾更加缺乏說出答案的自信心,連帶影響成人觀眾油然產生疑惑或是為自己的孩子說不出答案而感到緊張不已。在「夏天」這個問題之後,「秋天」在說書人明確的說明下跳過,迅速的進入「冬天」的問答。此舉使「四季之歌」之名稍顯名不符實,亦混亂兒童觀眾思緒。這樣的情況不論在2012年台南武德殿場次,或是於本場次亦然。

語言為人類與生俱來溝通的工具,卻非是一定的要素,對於劇場更為如此。本劇使用多達三種語言──中文用於說書人的介紹,英文用於主角的名字或是口語,其他部份則全以台語為主要的語言。語言的音樂性使整體作品韻味富饒,聲韻的美感使劇本語言的層次深厚,但面對觀眾對於台語的語言熟悉度不一,帶有獨特腔調的念白亦稍顯冗長。觀眾們聆聽時時而感到疑惑,進而產生了不少騷動與過度的距離感,躁動了四季。

《躍!四季之歌》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3/04/13 14:30
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躍!四季之歌》或許不像其他的兒童劇場,讓小孩子情緒始終處於高興亢奮的狀態,反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處處充滿詩意的形式,溫柔地吸引孩子進入故事狀態裡。(吳信宏)
5月
15
2013
表演團隊選定了特殊的古蹟作為演出場地,卻見其舞台形式似乎存有重建一座鏡框式舞台的意圖,未見其與武德殿融合的特殊性,其他包括偶們的場面調度、音樂的情境創造等,都趨於封閉,空間意識不足。(楊美英)
6月
15
2012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