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悲哀就是我的笑話《電台屍令》
8月
25
2014
電台屍令(貪食浮士德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7次瀏覽
陳雅婷(高雄市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駁二正港小劇場技術經理)

台南老屋總是帶給我們這些外地人無盡的驚奇。隱藏在大百貨公司後的巷弄之中,穿越鋪著紅磚的小老街,1982 Live House與北藝大研究所的年輕人們《盜火劇團》與How To Eat Faust駐村合作,上演了一齣現實與想像交織而成的嘲諷演出。

走下老房子簡單的樓梯來到位於地下室的表演空間,非劇場演出的魔力就是從此開始。當觀眾坐在位置上不斷的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故事將在這個看似普通的空間上演,比起坐在規格完整的大劇場舒適的椅子上看著鏡框裡的演出,非劇場演出帶給觀眾第四面牆的暗示更加強烈,但同時卻又存在著模糊的界線,讓人分不清真偽,尤其在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幾乎不存在,演員的一個眼神或動作可能讓觀眾更加專注,也可能讓觀眾分神。

《電台屍令》由導演蘇洋徵創作,把動盪的台灣2014年濃縮成75分鐘。在這75分鐘內,你能看到所有現在台灣最熱門的事物,佔領、學運、直播、派對、網路用語、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代溝、媒體亂象,所有你想的到天天在發生的事情。舞台嚴然成了一個小小的台灣,彷彿在說著,當大家只注意到自己的小確幸時,我們也同時在喪失些什麼。拳拳到肉的告訴觀眾--「這、就、是、我、們、的、國、家」。

嚴格來說這是一齣悲劇,剝開它包裹著喜劇的外皮與血肉,挖出裡面的空虛與悲哀攤在面前,令人難以直視,就像是一齣美式脫口秀,主持人在台上說著自己或者週遭的糗事,但台下的觀眾卻哄堂大笑,人總是把他人的悲哀當成笑話,而這一切最後也會隨著笑聲逝去。

看的出來導演極盡所能的想把所有的想法告訴觀眾,但也因為一次想表現太多東西而讓這齣戲的重點顯得有點雜亂,觀眾必須更專注的去接收龐大的資訊,不過這就是導演提供給觀眾的另一種選擇,畢竟在這個社會,我們本來就「只」選擇我們想看的東西,而對其他視而不見,這又是另一個諷刺性十足的部分。

雖然結尾似乎有點美中不足,但不影響整齣戲的劇情架構,假設這齣戲是一個套餐,結尾的甜點的口味確略顯平淡,讓前面的重拳就像一場幻覺一般,或許這就是導演選擇要的效果,不過這也讓觀眾減少了一點反思的能量。

你可以大聲的笑,《電台屍令》提供你足夠的笑點讓你笑的喘不過氣。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從開頭的五分之一就想哭,這齣戲背後的沉重會讓你徹夜難眠。當然你也可以沉浸在各種設計帶給你的感官刺激之中,絞盡腦汁思考這些設計到底想告訴你什麼。

這就回歸到康德所說的,審美是一種沒有目的但又符合目的性的,以外在的形式而言,這齣戲的劇情完整、流暢,就像建立了屬於台灣的社會學理論,濃縮了短短六、七年的台灣文化以及動盪的2014年,成為一種行為模式,在舞台上,你相信這個平行時空就是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以內在的想像而言,這齣戲帶給你一個日常生活所缺少的刺激,你了解到平淡無味的生活中也可以有些什麼。那是一種想像,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的「信仰」,在這齣戲裡每個角色都有個信仰,這可以是實物,也可能是一段記憶,又或者是一個習慣,這些信仰造就了現在的你,而你必須依靠這個信仰抵抗一切外在的壓力,所以《電台屍令》說--「當人生來的時候,你就應該狠狠的給它一拳!」

《電台屍令》

演出|貪食浮士德團隊、盜火劇團
時間|2014/08/17 19:30
地點|台南市1982 Live Hous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說運用新文本的形式來切入學運後人生省思的創作題材,這是一次有趣的冒險。年輕編導蘇洋徵,在節奏變化與場面調度顯得俐落而熟練,以戲劇性的手法呈現情節進展和角色心態,擴充了語言性的場景想像。(楊美英)
8月
25
2014
編導蘇洋徵所置入的政治符碼與社會意念,全然浮在整部劇作之上,甚至以一種「意念先行」的姿態進行演繹。整部戲充斥了整個學運世代的風起雲湧,乃至於最近期的選舉案例,不斷地刺激觀眾對於整個社會局勢的衝撞。由於緊咬住了如此鮮明的核心與立場,因此同時也陷入了操作的危機。(吳岳霖)
8月
25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