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悲哀就是我的笑話《電台屍令》
8月
25
2014
電台屍令(貪食浮士德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2次瀏覽
陳雅婷(高雄市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駁二正港小劇場技術經理)

台南老屋總是帶給我們這些外地人無盡的驚奇。隱藏在大百貨公司後的巷弄之中,穿越鋪著紅磚的小老街,1982 Live House與北藝大研究所的年輕人們《盜火劇團》與How To Eat Faust駐村合作,上演了一齣現實與想像交織而成的嘲諷演出。

走下老房子簡單的樓梯來到位於地下室的表演空間,非劇場演出的魔力就是從此開始。當觀眾坐在位置上不斷的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故事將在這個看似普通的空間上演,比起坐在規格完整的大劇場舒適的椅子上看著鏡框裡的演出,非劇場演出帶給觀眾第四面牆的暗示更加強烈,但同時卻又存在著模糊的界線,讓人分不清真偽,尤其在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幾乎不存在,演員的一個眼神或動作可能讓觀眾更加專注,也可能讓觀眾分神。

《電台屍令》由導演蘇洋徵創作,把動盪的台灣2014年濃縮成75分鐘。在這75分鐘內,你能看到所有現在台灣最熱門的事物,佔領、學運、直播、派對、網路用語、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代溝、媒體亂象,所有你想的到天天在發生的事情。舞台嚴然成了一個小小的台灣,彷彿在說著,當大家只注意到自己的小確幸時,我們也同時在喪失些什麼。拳拳到肉的告訴觀眾--「這、就、是、我、們、的、國、家」。

嚴格來說這是一齣悲劇,剝開它包裹著喜劇的外皮與血肉,挖出裡面的空虛與悲哀攤在面前,令人難以直視,就像是一齣美式脫口秀,主持人在台上說著自己或者週遭的糗事,但台下的觀眾卻哄堂大笑,人總是把他人的悲哀當成笑話,而這一切最後也會隨著笑聲逝去。

看的出來導演極盡所能的想把所有的想法告訴觀眾,但也因為一次想表現太多東西而讓這齣戲的重點顯得有點雜亂,觀眾必須更專注的去接收龐大的資訊,不過這就是導演提供給觀眾的另一種選擇,畢竟在這個社會,我們本來就「只」選擇我們想看的東西,而對其他視而不見,這又是另一個諷刺性十足的部分。

雖然結尾似乎有點美中不足,但不影響整齣戲的劇情架構,假設這齣戲是一個套餐,結尾的甜點的口味確略顯平淡,讓前面的重拳就像一場幻覺一般,或許這就是導演選擇要的效果,不過這也讓觀眾減少了一點反思的能量。

你可以大聲的笑,《電台屍令》提供你足夠的笑點讓你笑的喘不過氣。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從開頭的五分之一就想哭,這齣戲背後的沉重會讓你徹夜難眠。當然你也可以沉浸在各種設計帶給你的感官刺激之中,絞盡腦汁思考這些設計到底想告訴你什麼。

這就回歸到康德所說的,審美是一種沒有目的但又符合目的性的,以外在的形式而言,這齣戲的劇情完整、流暢,就像建立了屬於台灣的社會學理論,濃縮了短短六、七年的台灣文化以及動盪的2014年,成為一種行為模式,在舞台上,你相信這個平行時空就是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以內在的想像而言,這齣戲帶給你一個日常生活所缺少的刺激,你了解到平淡無味的生活中也可以有些什麼。那是一種想像,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的「信仰」,在這齣戲裡每個角色都有個信仰,這可以是實物,也可能是一段記憶,又或者是一個習慣,這些信仰造就了現在的你,而你必須依靠這個信仰抵抗一切外在的壓力,所以《電台屍令》說--「當人生來的時候,你就應該狠狠的給它一拳!」

《電台屍令》

演出|貪食浮士德團隊、盜火劇團
時間|2014/08/17 19:30
地點|台南市1982 Live Hous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說運用新文本的形式來切入學運後人生省思的創作題材,這是一次有趣的冒險。年輕編導蘇洋徵,在節奏變化與場面調度顯得俐落而熟練,以戲劇性的手法呈現情節進展和角色心態,擴充了語言性的場景想像。(楊美英)
8月
25
2014
編導蘇洋徵所置入的政治符碼與社會意念,全然浮在整部劇作之上,甚至以一種「意念先行」的姿態進行演繹。整部戲充斥了整個學運世代的風起雲湧,乃至於最近期的選舉案例,不斷地刺激觀眾對於整個社會局勢的衝撞。由於緊咬住了如此鮮明的核心與立場,因此同時也陷入了操作的危機。(吳岳霖)
8月
25
2014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