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傳統並不遙遠,這場音樂會,它很好地結合音樂、動畫與說書,讓每個無論是否熟悉神明的觀眾皆能因此場演出而認識祂們,或許年紀還小的孩童尚未知曉傳統的重要性,但並不妨礙單純的欣賞一場有趣、好玩的演出。(蔡佩娟)
5月
24
2021
五位作曲家,有的是感嘆並不捨生命的消逝,有的是看見生命美麗的生存姿態,有的則是以幽默的態度述說生命的故事。藉著他們的想像力以及創作,觀眾得以用音樂這項工具去聽見生命的脈動,並欣賞每一顆音符帶給我們的畫面。(蔡佩娟)
2月
03
2021
將《思想起》融入《尋》的樂曲之中,既象徵她對柳琴的莫忘初衷,亦有帶個過往邁向前方的含意,尤其尾聲時柳琴重複強烈且快速的「掃拂」高音技法,讓演奏者猶如浴火鳳凰般,雖然樂曲結束,卻也是另一個新的開始。(蔡佩娟)
8月
14
2019
整體來說,《釧兒》的故事很在地化,既讓年輕人認識傳統戲曲歌仔戲,也吸引年長者,回味埋藏在幼年時記憶深處的野臺戲。(蔡佩娟)
5月
15
2019
在現代國樂的演化過程中,樂團雖然以西方管弦樂團的模式及其音樂表現技巧為演進依據;但就樂團表演所呈現豐富多元的傳統民間題材及民族交響化音樂風格的展演等現象而論,現代國樂團即以此種中西文化元素的交融特質,進而塑造深富現代生命意涵的樂團組織。(陳詩涵)
4月
08
2019
多首曲目由團員們自身創作、即興發揮,將傳統古曲改編,融入許多流行、爵士等元素,使用中阮以及古箏低音部分來彌足國樂器低聲線不足的部分,再加上各種樂器輪奏展現主題中各自不同的面貌,讓聽眾別有一番新的音樂體驗。(陳詩涵)
4月
03
2019
《竹歌》是一首常出現於音樂比賽的合奏曲,優美的旋律以及演奏程度極適合學生參加比賽,然這首較為油膩的樂曲,卻在蔡輝鵬的指揮下令人耳目一新。(蔡佩娟)
2月
21
2019
無論是詩詞、樂曲、舞蹈等,皆是心有所感,感受中釀出想法,而後將想法譜成曲,或是寫成故事。若只談樂曲,在筆者看來,雖然作曲者已然賦予了樂曲故事性,演奏者的詮釋卻一樣重要。(蔡佩娟)
1月
26
2019
谷方當代箏界打破以往窠臼,透過聲部間互相交換的方式,讓聲響平均的交錯於表演廳。此種演奏方式有利於聲音的平均分佈,但對演奏者卻是一種挑戰。(蔡佩娟)
1月
02
2019
此次以「世界音樂」為主題的《樂逑漫步》音樂會,結合了印度、日本、蒙古等傳統樂器,樂曲的呈現方式有合奏、協奏與重奏,然而,拿捏彼此在演奏時的比重卻不是件易事,過與不及都會影響整體平衡,且可能出現各說各話的情形。(蔡佩娟)
12月
20
2018
不若單純的音樂演奏節目,《食相》在舞台上的空間設計,除每首樂曲根據不同的需求換場,最吸引觀眾注目的是舞台上方懸吊的三塊壓克力板,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塊壓克力板都是一雙眼睛,如同上帝視角般俯瞰世間的一切。(蔡佩娟)
12月
11
2018
此作,為不妥協系列的第二場表演,由韓國DUO BUD樂團的杖鼓演奏家金素羅、伽倻琴演奏家林智慧及臺灣的傳統樂器室內樂團「三個人樂團」合作演出。(蔡佩娟)
11月
16
2018
創新,是跨界音樂人所必備的元素之一,但如何創新,又是另一個挑戰。在《想起思想起》,樂曲的開始便以中阮彈奏《酒狂》為頑固低音作為輔助,而原本擔綱打擊手的吳政君此時則以二胡奏起主旋律,在中阮不安定的節奏與二胡悠閒穩固的旋律線條間,兩者相互拉扯,卻又維持微妙的平衡。(蔡佩娟)
10月
15
2018
最令筆者驚艷的曲目為《小河淌水變奏曲》,此曲對演奏者的挑戰不僅是品項的距離不同、弦的粗細不同,且在演奏中,兩人利用不同的樂器去堆疊樂曲的色彩,並在連續的不規則重音碰撞間找尋平衡。(蔡佩娟)
10月
03
2018
在協奏者的主動帶領下,台南樂集的團員只能更加專注,而在這相互影響的過程中,觀眾們自然投入其中,於是台上、台下形成一股共體一心的氛圍,筆者身為觀眾,既期待樂曲的走向,但又不捨樂曲就此結束。(蔡佩娟)
9月
2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