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終點是起點《最後的隧道》
10月
31
2025
最後的隧道(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Ken W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次瀏覽

文 許東鈞(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作為兩廳院2025秋天藝術節的系列節目之一,TAI身體劇場以新作《最後的隧道》回應藝術節的核心主題——「在裂縫中重組我們」,其旨在差異、誤解與失聯之間,是否仍有可能編織出新的關係【1】。筆者之所以從作品與藝術節主題的關係出發,是因為意識到「我們」這個詞語本身所隱含的矛盾——它總是在「不可為」的條件下被說出,又在「必須為」的現實中被召喚。從國族到社群,「我們」往往是一種想像的產物,被政治的意志與歷史的投影層層包裹。

因此,筆者在觀看《最後的隧道》時,始終被這個問題纏繞:舞台上的「我們」究竟如何被形塑?他們之間的靠近與遠離,是否映照出一種更深層的結構?而作為觀眾的筆者,又如何在黑暗之中被捲入,或被排除於這場名為「我們」的敘事之外?

在隧道裡的我們

一個由手提塑膠袋編織而成的圓錐體聳立於舞台中央。它的開口敞開,卻無法分辨那究竟是出口,還是入口。暗黑之中,塑膠袋摩擦的沙沙聲隱約透露出「人」的存在;當燈光緩緩亮起,五位身裹塑膠袋的舞者現身於圓錐之內。身體輕微的搖曳推動著整個結構,使這座由廢棄物構成的軀體,似乎也擁有了呼吸。

忽然,一位舞者倒在交界的邊緣,緩慢爬行而出。一顆錫箔球從她的頭頂滑落至胸前。起初筆者以為那是屬於個人的物件,卻不料這顆球竟如潘朵拉的盒子,牽引出舞者之間的搶奪與棄置。倒地者在爬行之後,以站立與蹲下的節奏尋找更大的前進動能,那律動幾乎近似於運球的動作。當重心轉移至單腳,舞者旋轉、落地,腳步與地面碰撞的聲響被即時收音並擴散,迴盪在整個空間,宛如隧道深處的回音。這種回音的設計,使得舞者即便奔跑於圓錐體之外,仍彷彿置身於隧道之中——聽覺將他們的身體留在那個空間裡,而不再受限於圓錐的交界。

最後的隧道(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Ken Wang)

然而,這樣的意境也引出了另一種困境。舞者開始以單音發聲,那些語言介於可聽與不可聽之間,時而推至嘶吼,時而停留於含混的咽音。隨著更多聲音加入,層層堆疊的發音——「ㄛㄧ」、「ㄨㄙㄚˋ」,甚至是咳嗽、咳痰、嘔吐的聲響——構成了一種介於語言與身體之間的溝通嘗試。聲音彷彿要抵達一個可理解的邊界,而那顆錫箔球在舞者之間的傳遞,則象徵著某種脆弱卻真實的社群連結。

就在這時,圓錐體靠近舞台下方的支點被吊起,展開如翅膀的造型。兩位舞者從結構內取出預藏的塑膠膜,開始追捕手握錫箔球的舞者。幾經掙扎後,一名身裹黑白塑膠袋的舞者奪回球體,而那位最初持球者——如今被塑膠膜層層包裹、如屍體般靜置於「翅膀」之下。隨著這幕結束,一切可被溝通的,重新陷入不可溝通的黑暗之中。

我們的隧道

一位舞者背著一座覆滿塑膠袋的三角折疊梯,緩緩從左上舞台口步出。當他穿越至舞台中間交界處,便將梯子立起、攀上,凝視遠方。此時,左側舞台的翅膀上浮現出一個懸於空中的錫箔體,形似水母。梯子上的舞者與這生物對視,彼此靜默無言——那凝視既非對峙,也非相認,而是一種彼此存在的確認。

隨後,其他舞者陸續自右側舞台口登場,以奮力的步伐環繞穿梭全場。他們透過聲音引領彼此,彷彿在確認某種軌跡的方向;當似乎找到集體的定向時,新的路線又隨之被開發。這樣的過程,如同不斷輪迴的建構與解構——舞者抽出依附在「翅膀」上的垃圾條,奮力拍擊地面,同時也猛力擊打那顆錫箔球。從搶奪到共擊,從欲望的顯化到其推衍出的扭曲,球成了欲望的軸心,也成了失序的象徵。

舞者發狂般地奔向觀眾席的兩側走道,腳步急促、沉重地踩擊地面。那聲響像是一種自我確認的節奏,也像在對地板乞求回應。接著集體吹奏覆蓋在身上的塑膠袋,使之化為一種破碎的樂音。就在此刻,筆者驟然意識到——在劇場裡的「我們」,其實無一倖免地都身處於隧道之中。我們不斷地理解、建構,又在同一瞬間將其解構。

最終,舞台上的舞者再次聚攏,牽起彼此的手,圍繞著那位持球者(她在中段已被「解放」)。然而此刻將他們連結的,不再是雙手,而是那無盡、無名、卻不斷湧現的欲望。

最後的隧道(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Ken Wang)

浮靈之下,仍是隧道

終段,漂浮的錫箔水母再度現身。操縱它的桿子繫在舞者背上,如同逗貓棒般不斷挑逗著握有錫箔球的舞者;操桿者以低伏的身體、緩慢的重心轉移,試圖在地面上蓄力,藉由一次低水平的回身將錫箔水母自下方甩起。就在那瞬間,一聲明確的斷裂響起——桿子折斷了。不論這是否為意外,都無損於整體敘事中瀰漫的「人為」氣息。兩件相同材質的物——錫箔球與錫箔水母——在空間裡相互召喚,而兩位舞者的身體質地則明顯不同:一人以緊縮的肌理反覆展現對球的愛惜與唾棄,另一人則以單手持桿、藉由手腕的微幅顫動維持水母的漂浮。這場看似昇華為神話的對話,在人為與物性的纏結下顯得格外滑稽——那是一則無法回返真理的寓言,亦是一種徒勞卻執著的重複。於是,意義在此消解;重組的動能反覆崩塌;而探究的欲望本身,也開始顯得茫然。

懸掛於舞台上方的「翅膀」裝置忽然鬆脫,一環墜落。被包裹在其中的燈管亮起藍光,閃爍間宛如能源在傳輸。此時舞台上不再有人,只剩塑膠袋、光線與空氣的震動在流轉。

時間的堆積,瓦解。
聲音的堆盪,瓦解。
奮力的踩踏,瓦解。
不定的欲望,瓦解。
浮靈的招喚,瓦解。

身為人類的舞者與觀眾,在這條名為「最後的隧道」的路上持續尋找出口與入口。塑膠袋不再被提於手上,而化為時裝披於身體;語言不再作為溝通的工具,甚至失去了情緒的重量;欲望成為唯一的能動。有人站上梯子,想要從高處窺見比「浮靈」更清晰的遠方,但在這座劇場的四方牆內,真理是否真曾棲息?

誠如編舞者瓦旦・督喜(Watan Tusi)在節目單〈隧道之後〉一節所言:「我們活下來了。你還在抱怨嗎?」【2】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因此,裂縫所揭示的,是這樣的循環:在穿梭隧道後倖存的我們,迎接我們的依舊是最後的隧道。而我們將繼續前行——不為出口,而為了活下去。


注解

1、TAI身體劇場《最後的隧道》節目單

2、同上。

《最後的隧道》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5/10/25 19:30
地點|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