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在話劇以及京崑之中,常常需要轉換演戲風格和角色,對演員們的口條與表演方式轉變的確是一大挑戰。以舞台劇形式演出時,演員一開口就讓人感覺到濃濃的京片子,這是整場讓觀眾最不自在的地方。(余政憲)
4月
13
2018
(合缽)白素貞由陳娟娟飾演,,她試圖學習模仿「趙派」唱腔,而且從劇中人物性格出發,突破程式、京崑的界限,塑造了趙派鮮明的藝術形象。唱腔悠揚婉轉,節奏鮮明,她結合個人條件,大膽突破。(李佳麒)
3月
15
2018
以樂曲貫串莎莎的生命歷程和情緒轉折,也有屬於其他腳色出場的專屬樂章。對小孩來說,甚麼名曲並不重要,重點是樂曲旋律是否符合劇情和腳色節奏,以人們自古以來的相同呼吸與頻率,得到跨時空的共鳴。(鄧淑華)
10月
30
2017
台灣的兒童劇場若老是在玩滾球,根本也是把劇場當作幼兒園的運動場,只是在玩親子團康活動,無助於藝術欣賞的培養。將來再進劇場欣賞的是沒有互動遊戲的戲時,十之八九無法靜下心來。(謝鴻文)
10月
10
2017
當下台灣依然充斥太多聒噪喧嚷的兒童劇,這齣戲反其道而行,把主人翁的聲音剝離了,卻更沉靜有力的宣告愛可以不需言語,惟用心感受而已。 (謝鴻文)
11月
03
2016
延續著編導陳培廣過去未完的理念與寄託。其清楚定位此作為「通俗劇」,當然可以被批判或評價是芭樂的、是老派的,但最為可貴的是,他也試圖在建構時代標籤的同時,去拆解刻板印象的記號,陳述著「成人」的沉重。(吳岳霖)
8月
05
2016
縱然角色刻畫深刻血肉分明,演員的演出生動細膩,將語言的生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劇中種種巧合卻覺刻意牽強,而規劃清楚的思考路徑,亦步亦趨帶領觀眾「向前走」,卻也少了更多溢出與多種詮釋的空間,或說,一點「缺陷」帶來的空間。 (陳元棠)
8月
01
2016
這齣戲不論外在形式或內在意涵,可以說是在中國古典美學精神中開展出來的。例如水墨繪圖屏風般的佈景,加上泛黃的燈光投射,展陳出一種若隱若現不直露的意象;而這種若隱若現的含蓄屬性,不僅表現於舞台設計,也見於情節和情感的鋪陳。(謝鴻文)
10月
29
2015
從現場反應來看,大野狼這般搞笑耍白癡的動作的確好笑沒錯,可是兒童劇的表演只能一直停留在搞笑耍白癡的層次嗎?這是一種再被刻意造作出來的行為模式。(謝鴻文)
3月
17
2015
迷宮的意象呼應了母題意涵,舞台上可以自由拆卸、伸縮、組裝在不同方向位置的排水管狀甬道,營造出只見於劇場的迷幻異境;而四位主人翁在其中穿來穿去互相找尋彼此,充滿遊戲趣味。這些新元素的加入,確實讓這齣戲呈現與原著不同的新面貌。(謝鴻文)
11月
19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