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戲串京崑《到底是誰的錯》
4月
13
2018
到底誰的錯(臺北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0次瀏覽
余政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臺北新劇團是臺灣民間京劇團體,近期以創新思維創作新興的京劇作品大受歡迎。今年的「青年匯演」一連三天於3月9日至3月11日,由李寶春老師自編自導的《到底是誰的錯》打頭陣,帶領臺北新劇團的青年演員們,將一齣京劇武生的經典名劇《武松》,以實驗劇場的方式試圖以結合話劇與京劇的跨界手法,將老戲翻新、改編笑中帶淚的新型創作戲劇。

故事情節是設定在劇院的後台,以戲中戲的概念鋪寫劇情。一開始演員們都在後台排練做上場的準備。飾演西門慶的齊仁正(蔡岳勳 飾)與劇中演出武松的吳智(徐國智 飾)因現實生活為著潘貞節(孔玥慈 飾)爭風吃醋,在某次武松排練時遲到、爾後就在排練【獅子樓】的過程中,齊仁正與吳智不小心打了起來。中間雖然有鼓師勸和,然而勸架無用,兩人現實互相不滿。接著分別演出潘金蓮【哭靈】獨演唱段、【武松打虎】由武松與會說話的人偶老虎演出、與西門慶【獅子樓】經典橋段之後,回到後台現實生活,由於後台齊仁正私下對潘貞節照顧有加,吳智心懷憤怒,由愛生恨的與齊仁正在後台打起來,大伙兒勸架一不小心混亂之中刀子刺向潘貞節。劇場最後由潘貞節獨白,大致訴說人生為何如此安排而收場。

這是一齣以舞台劇演出的方式,劇中演員除了展現原本擅長的好身段以及唱腔唱出【哭靈】、【武松打虎】、【獅子樓】等經典橋段之外,也融入真實後台的現實劇情。大幕拉開從扮戲的後臺,飾演潘金蓮的演員﹙孔玥慈﹚戲裡戲外拿捏得很穩。西門慶的掌握大致也恰到好處,分出了戲裡戲外。筆者覺得劇中耳目一新的是王婆子(黃宇臻 飾),她雖是串門子角色,但也許黃宇臻本人有深厚歌仔戲的演出經驗,使得她唸劇中閩南語的生活化台詞格外有趣深動,為整齣劇增色不少。

演員們由於導演李寶春的安排下,在話劇以及京崑之中,常常需要轉換演戲風格和角色。雖然很實驗有趣,然而對演員們的口調與表演方式轉變的確是一大挑戰。只是由於此次演員們在後台以舞台劇形式演出時,一開口就讓人感覺到濃濃的京片子,好像現實生活中說話都在演京劇一樣,這是整場讓觀眾最不自在的地方。而武松在觀眾既定的京劇印象中,是形體粗曠,勇猛無懼的武生,此次飾演武松的吳智,在【武松打虎】並沒有完全詮釋出武松打虎的勇猛,盼在日後表演方式與語氣唸詞上更傳神的展現武松在觀眾心中的那股威武。而西門慶經典橋段【獅子樓】,齊仁正(蔡岳勳 飾)詮釋上也稍缺那種讓人恨得牙癢癢,你奈我何的霸氣。另外由於潘金蓮在京劇裡是屬於潑辣旦的行當,戲中選擇【哭靈】當然有其用意,然而如果能置換或增加【戲叔】的經典橋段,讓潘金蓮那股韻味顯現,相信觀眾對飾演潘金蓮的孔玥慈的演技能有更多期待。

臺北新劇團這批青年演員是有潛力、且持續進步的一群演員。在演出後可理解他們除了京劇以外,確實少了點戲劇方面的表演程式及經驗。但整體上還是值得嘉許與期待。在現實與演出之間,李寶春導演於《到底是誰的錯》戲劇裡,將話劇與京劇成功做出了跨界創新的結合,期待臺北新劇團日後都能持許有耳目一新的演出!

《到底是誰的錯》

演出|臺北新劇團
時間|2018/03/09 19:30
地點|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2F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