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肢體(表演者)、物件(遊戲機械)、聲音(現場演奏)三者關係平起平坐,缺一不可地將個人或情境的內在狀態具體化呈現。給予觀眾某種目眩神迷的高度感官刺激。(楊皓麟)
11月
24
2015
將兩家之爭移至日治時期,是否創作者意圖呼應台灣民族自決的嚮往,觀眾不得而知。潛藏在故事背後的思想詮釋,不易在此次製作中彰顯,也難以感受楊徐兩家之恨意與造就悲劇結局的衝突。(楊皓麟)
5月
09
2015
劇中將Tina塑造成一個被動、照單全收、易受害的天真瞎妹,這是創作者對於台灣在國際關係的投射,還是創作者對於CCR女性的刻板化看法?創作上的爭議會使我們的注意力從美學上的探討延伸至政治上的辯論。(楊皓麟)
5月
04
2015
創作者引導觀眾對於英國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的聯想。而在戲中戲的部分則拼湊了黃梅戲、傳統京劇、甚至摻雜了莎士比亞戲劇樣貌,可以說編導在傳統與現代的交替運用上展現了相當程度的野心。(楊皓麟)
4月
17
2015
這齣戲產生精準的喜劇節奏,便是由於三位演員在表演的過程與轉換之中,呈現那種如同小男孩玩樂的、隨興的、無須負責的表演形象,賦予了這齣戲活潑的生命力。(楊皓麟)
4月
07
2015
演員之間不停地合宜化每句台詞的行為,好像兩個角色就在對方旁邊不斷分享彼此。換句話說,觀眾幾乎從一開始就感受不到收信、等信、讀信的動作存在。(楊皓麟)
3月
27
2015
一段段受訪者的敘事獨白,中間不時穿插三位演員分享自身對異地歐洲、台灣、家的想像或想法,平鋪直敘地展現了創作者那份屬於台灣年輕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楊皓麟)
2月
02
2015
《暴民時代》保留了歷史背景的台詞,一些劇本原先會讓觀眾陷入兩難抉擇的恐懼與苦難,在編導的改本及使用諷刺、形式化的表現詮釋下,辯證的焦點跟意圖好像被模糊、削弱了。(楊皓麟)
5月
05
2014
幾位表演者在角色與演員自身間不停做身分變換,也不斷地用污穢的話語、激動的能量來直接影響觀眾的感官。一再又一再對觀眾直接投射,去思考導演對於社會、政府、資本主義等慾望衍生物的撻伐。(楊皓麟)
5月
28
2013
此次演出對於現今社會以及劇場的影視改編做出相當熱情的呼應和嘗試。劇中九個主要角色的個性相當鮮明,如同日本動畫中有聲有色的人物,更讓這次演出並非淪為卡片般平板的角色。(楊皓麟)
5月
21
2013
撇除掉某些口條不清、肢體鬆散、台位模糊、劇本潤飾匱乏等許多所謂「學院派」該達到的最基本功課不足之外,此劇所要強調的主題或表演者發展出來的邏輯,似乎難以被觀眾所接收。(楊皓麟)
5月
02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