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暴力,慾望現身《慾望之詩》
5月
28
2013
慾望之詩(破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4次瀏覽

文  楊皓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清大阿特梅ArtMay藝術季」由學生主辦,欲在清大理工至上的校園氣氛中增添藝術人文氣息。除了戲劇演出外,更有眾多實驗樂團、跨界舞蹈等節目,相當多元有趣的表演藝術展演在五月的清大校園各地綻放。其中破空間(The Post-Theatre)這個年輕的劇場創作團隊所帶來的《慾望之詩》,展現由意識與無意識所產生各種慾望的社會狀態,透過各類劇場媒介,使觀者產生實際上的真實感受。

其實從一開始觀眾進場時,表演就已經開始了,幾個表演者穿著各色假面戰隊的服裝、戴上頭套,坐在觀眾席各處,以奇異古怪的行為、隨機性的言論、或突如其來的肢體接觸對觀眾產生直接互動。除了帶領觀眾真實參與表演、打破劇場和觀眾之間的界線之外,似乎預告了這次的演出,對於可能不曾觀看前衛戲劇的清大學生來說,是一種他們較少接觸、較另類的戲劇表現形式。

一整面由報紙拼貼而成的佈景,中央掛著一張人的相片,雖眼睛被遮住,但觀眾定能猜測出是總統。導演讓表演者在此極度用力地反覆推著那面報紙牆,利用一股表演者實際上的力量,使觀眾確切接收到真實、非製造幻覺的衝擊。而演出也使用了即時投影技術,拍攝在側台內演員當下的表演,讓觀眾多了一個思考真實演出與即時放映的衝突感,再加上最後導演將攝影機對準觀眾席拍攝,使得映上觀眾臉孔的背景畫面,強迫性地讓觀眾加入到表演之中,都在在模糊掉觀眾與劇場之間的距離或限制。

導演透過表演者面對觀眾說出白描菲律賓事件的台詞、或藉由投影播出華光社區社會運動內容的紀錄影片等,對近幾個月來發生的時事做出直接之陳述。另有一段呈現一群表演者隨著音樂,派對似的恣意舞蹈,其中一位男性在換裝後穿上了長至小腿的大衣,不停重複軍隊敬禮的手勢,將其他自在跳舞的人或抓或抱,幹練地、蠻橫地逐一迫使他們站定,並要求他們做出敬禮的制式化手勢,若有人試圖反抗還可能遭受額外道具水桶的打擊。雖說議題看似相當嚴肅,但肢體表現卻常是幽默、諷刺的。看得出來創作者不見得是單單反對現在的執政者,但肯定對於高壓、獨大的霸權有所不滿。

除了對社會、政府、制度做出憤怒的言論批判之外,也用戲謔的態度,讓可口可樂、米老鼠等資本主義的品牌產物,成為演出所玩樂、利用的媒介。幾位表演者在角色與演員自身間不停做身分變換,也不斷地用污穢的話語、激動的能量來直接影響觀眾的感官。對比表演者們在空的舞台上賣力活動,一位敘事者在旁以麥克風冷靜地說出具有攻擊、批判力量的臺詞。就在觀眾情緒被逼著達到頂點的同時,又轉而用一首歌曲、一場有對話的角色扮演、或一連串肢體意象來轉換觀眾被感官轟炸後的想法,彷彿直接讓觀眾透過劇場表演的形式及演員一再又一再對觀眾直接投射,去思考導演對於社會、政府、資本主義等慾望衍生物的撻伐。我想這次演出的內容對於一般稍微關心臺灣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其直接表明的態度是很顯而易懂的,但問題應該為觀眾是否能明白為何要用這樣的一個表演形式來探討?或許這就是破空間創作的一貫風格。

破空間的《慾望之詩》試圖給清大觀眾們一個強烈的意念震盪,但究竟清大高材生們對於這類新穎形式接受度多高,那可就需要再做討論了。或許由於假日返鄉或大雨關係,也或許官網上節目訊息並不吸引人,導致一個可容納近兩百人的演藝廳內觀眾屈指可數。雖然不知道此藝術節其它節目的參與度是否更高,但對於藝術節希望清大學子廣涉藝術的宗旨,以及演出者想嘗試顛覆觀眾、打破觀眾與劇場隔閡的意圖,這肯定不是最理想的結果。

《慾望之詩》

演出|破空間
時間|2013/05/12 19:3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