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暴力,慾望現身《慾望之詩》
5月
28
2013
慾望之詩(破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7次瀏覽

文  楊皓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清大阿特梅ArtMay藝術季」由學生主辦,欲在清大理工至上的校園氣氛中增添藝術人文氣息。除了戲劇演出外,更有眾多實驗樂團、跨界舞蹈等節目,相當多元有趣的表演藝術展演在五月的清大校園各地綻放。其中破空間(The Post-Theatre)這個年輕的劇場創作團隊所帶來的《慾望之詩》,展現由意識與無意識所產生各種慾望的社會狀態,透過各類劇場媒介,使觀者產生實際上的真實感受。

其實從一開始觀眾進場時,表演就已經開始了,幾個表演者穿著各色假面戰隊的服裝、戴上頭套,坐在觀眾席各處,以奇異古怪的行為、隨機性的言論、或突如其來的肢體接觸對觀眾產生直接互動。除了帶領觀眾真實參與表演、打破劇場和觀眾之間的界線之外,似乎預告了這次的演出,對於可能不曾觀看前衛戲劇的清大學生來說,是一種他們較少接觸、較另類的戲劇表現形式。

一整面由報紙拼貼而成的佈景,中央掛著一張人的相片,雖眼睛被遮住,但觀眾定能猜測出是總統。導演讓表演者在此極度用力地反覆推著那面報紙牆,利用一股表演者實際上的力量,使觀眾確切接收到真實、非製造幻覺的衝擊。而演出也使用了即時投影技術,拍攝在側台內演員當下的表演,讓觀眾多了一個思考真實演出與即時放映的衝突感,再加上最後導演將攝影機對準觀眾席拍攝,使得映上觀眾臉孔的背景畫面,強迫性地讓觀眾加入到表演之中,都在在模糊掉觀眾與劇場之間的距離或限制。

導演透過表演者面對觀眾說出白描菲律賓事件的台詞、或藉由投影播出華光社區社會運動內容的紀錄影片等,對近幾個月來發生的時事做出直接之陳述。另有一段呈現一群表演者隨著音樂,派對似的恣意舞蹈,其中一位男性在換裝後穿上了長至小腿的大衣,不停重複軍隊敬禮的手勢,將其他自在跳舞的人或抓或抱,幹練地、蠻橫地逐一迫使他們站定,並要求他們做出敬禮的制式化手勢,若有人試圖反抗還可能遭受額外道具水桶的打擊。雖說議題看似相當嚴肅,但肢體表現卻常是幽默、諷刺的。看得出來創作者不見得是單單反對現在的執政者,但肯定對於高壓、獨大的霸權有所不滿。

除了對社會、政府、制度做出憤怒的言論批判之外,也用戲謔的態度,讓可口可樂、米老鼠等資本主義的品牌產物,成為演出所玩樂、利用的媒介。幾位表演者在角色與演員自身間不停做身分變換,也不斷地用污穢的話語、激動的能量來直接影響觀眾的感官。對比表演者們在空的舞台上賣力活動,一位敘事者在旁以麥克風冷靜地說出具有攻擊、批判力量的臺詞。就在觀眾情緒被逼著達到頂點的同時,又轉而用一首歌曲、一場有對話的角色扮演、或一連串肢體意象來轉換觀眾被感官轟炸後的想法,彷彿直接讓觀眾透過劇場表演的形式及演員一再又一再對觀眾直接投射,去思考導演對於社會、政府、資本主義等慾望衍生物的撻伐。我想這次演出的內容對於一般稍微關心臺灣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其直接表明的態度是很顯而易懂的,但問題應該為觀眾是否能明白為何要用這樣的一個表演形式來探討?或許這就是破空間創作的一貫風格。

破空間的《慾望之詩》試圖給清大觀眾們一個強烈的意念震盪,但究竟清大高材生們對於這類新穎形式接受度多高,那可就需要再做討論了。或許由於假日返鄉或大雨關係,也或許官網上節目訊息並不吸引人,導致一個可容納近兩百人的演藝廳內觀眾屈指可數。雖然不知道此藝術節其它節目的參與度是否更高,但對於藝術節希望清大學子廣涉藝術的宗旨,以及演出者想嘗試顛覆觀眾、打破觀眾與劇場隔閡的意圖,這肯定不是最理想的結果。

《慾望之詩》

演出|破空間
時間|2013/05/12 19:3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