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暴民時代?《暴民時代》
5月
05
2014
暴民時代(台藝大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2次瀏覽
楊皓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布萊希特曾說「人們可以用許多方式隱瞞真理,也可以用許多方式說出真理」,這次臺灣藝術大學的畢業公演,便運用了屬於大學生們自己的生命體驗以及創作表現,恰如其分地說出屬於他們認為的真理。當然,無論演出單位有意無意,《暴民時代》的確搭了先前幾次學運、社會事件的順風便車。至於它是借坐還是強搭?那見仁見智,可能得問問謝幕時給予掌聲與眼淚的觀眾。

演出改編自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在1938年漂泊時期的作品《第三帝國的恐懼與苦難》Fear and Misery of the Third Reich,此劇本或是說戲劇集當中,二十幾篇短劇之間沒有任何直接關連,卻都表現當時人民被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壓迫、不安、恐懼、痛苦。「帝國」的概念早期強調征服與統治別人的武力機制,到了現代,「帝國」不再只是純粹的武力威脅,能將其視為某種剝削征服、生活形式的控管、文化霸權的壓迫。如同《暴民時代》中十幾場對於電視節目、記者、社會案件、執法單位等當今事物的描繪、諷刺和批判。

藉由色彩對比分明的服裝造型、多重焦點的即時投影、肅黑冷冽的長方鐵籠舞台車、震盪全劇呼吸氣氛的搖滾配樂,形成看似各自獨立,整體卻具有強烈、尖銳、動感的視聽風格。又以鹿角造型的黨衛軍頭盔、四散支離破碎的芭比娃娃、人畜難分的豬面具隱喻,使舞台上更顯人民受高壓統治下不知所措、無奈的符號性。編導將場次內容大量篩選、修改,藉由一名女孩,以敘事者身分在場次之間不斷出現,貫穿全劇之餘,直接面對觀眾進行思想灌輸。十來位演員如同導演的執行者,俐落地在場景上流動、轉換身分,就連舞台換景人員也同樣訓練有素,演出一氣呵成。

導演經由上述一連串的表現形式,以類似回溯的手法,對過去歷史進行反思、重新詮釋,也希望使觀眾能重新回顧社會價值及個人生命的某些片刻,在這樣的手法下執行得非常徹底,觀眾也的確能夠藉由此次演出思考、聯想許多當今社會時下所發生的事件。然而布萊希特以此劇反當時的納粹,《暴民時代》卻保留了歷史背景的台詞,或許對當代社會要以古諷今,但有沒有意圖要觀眾進行「辯證」?還是說根本立場一面倒?一些劇本原先會讓觀眾陷入兩難抉擇的恐懼與苦難,在編導的改本及使用諷刺、形式化的表現詮釋下,辯證的焦點跟意圖好像被模糊、削弱了。這或許也和表演者對文本的理解、表演形式風格化,以至於觀眾只得以片面接收社會壓迫很苦的說詞有關。

這齣將近八十分鐘的學生製作完整度相當高,觸碰的議題既敏感又令人動容,使筆者也想藉此思考,劇場演出與現代社會的連結程度要多大?該不該有很多指涉性線索?或是演出時機點已經很敏感了還要這麼強烈的明示?其實也可以再加以討論,究竟是劇場本身的力量較有意義還是觀眾對自身生命經歷的聯想較為動人?當然,《暴民時代》以自己的方式說出了真理,或許可以用節目單中指導老師說的話來回答:「《暴民時代》向台下觀眾呼籲,不要成為無動於衷的旁觀者」,希望觀眾在看完戲後,快點對自己的未來採取行動才是重點。

《暴民時代》

演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99級日間部學士班
時間|2014/04/27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探討權力擴張與公民被侵蝕權利的過程,與近一個多月來台灣出現重大的學運和社運有所呼應,可是過多運用時事哏和嘲諷對話,以及融入太多台灣本土元素(如歌唱伴舞),讓人不知其所以然,以至於錯愕中出戲,而非反思。(劉憲翰)
5月
01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