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僵化的批判劇《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
5月
02
2013
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98級進學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0次瀏覽
楊皓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王子和公主相愛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應該是每個童話故事該有的美好結局。但對伊沃娜這位柏甘達的公主來說可不是如此。在《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劇中,王子是一個不滿足於屈就常規鐵律的青年,為打破僵化規範,想刻意讓自己愛上醜陋的伊沃娜,可到頭來卻成了謀殺。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 1904-1969)在一九三五年寫下《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師承傑雅希(Alfred Jarry, 1873-1907)一部歪曲傳統價值觀的非寫實劇本──《烏布王》(Ubu Roi, 1896),並以辛辣的諷刺和怪誕的情節人物,開啟荒謬劇先河。

荒謬主義者假設世界是完全中立,現實和事件並不具意義,是人賦予它們意義。所有有關人的意義、知識與行為的觀念,都屬虛構和不合邏輯。但若因此讓演出往怪異無邏輯的方向走,那反而可能就難以表達劇本涵義了。就此劇表導演的方向來看,撇除掉某些口條不清、肢體鬆散、台位模糊、劇本潤飾匱乏等許多所謂「學院派」該達到的最基本功課不足之外,此劇所要強調的主題或表演者發展出來的邏輯,似乎難以被觀眾所接收。

《伊沃娜》劇中最為複雜角色應屬菲利普王子,如同哈姆雷特一般,對抗權力,卻又臣服;比旁人清醒,卻同流合污;欲堅持自我,卻在意輿論;想要控制自己,卻又不敵環境。王子對於伊沃娜的愛、不愛、又愛,這種惡性循環最後導致可悲的結局。王宮中的其他角色也有著慢慢被伊沃娜這面鏡子反射出原形而逐漸顯露瘋狂的樣貌。然而導演與演員們,甚至是設計群,似乎並沒有著力於突顯此處。有趣的是在表演上,演員不斷重複使用一種齊聲應和,最後做出類似行禮的行為來詮釋「啊啊啊啊」的群眾臺詞。剛開始頗為新鮮且能接收到其中含意,可隨著次數的繁複,往後發展又沒有加以變化,可能造成節奏的累贅。演員面對此劇哲理性的思想台詞時,往往顯得僵硬,似乎對表現的方向有所疑惑。但在一些演員自身能解讀的幽默情節時,多數演員又能自然的演出並使觀眾領悟笑點,這是一件相當奇特的事。

造型上國王與皇后的誇張衣著,或許是個暗示,但王子和伊沃娜的造型卻模糊了整個立場,到底伊沃娜的醜陋滑稽樣貌跟國王皇后的醜陋滑稽樣貌意義有何不同?王子看似有型卻單調的造型是代表一股清流還是表裡不一?舞台、燈光、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若看似古典的舞台和音樂代表的是階級與僵化規範,那此劇由伊沃娜逐漸勾勒出來的荒謬性,又表現、變化在哪?

劇場的功能不應只在消費娛樂,更該擔負教育傳播的責任。展演一齣屬於學生製作的畢業公演,應是各大相關科系畢業前的最後課題,然而除了同學互相恭賀畢業之外,很難看出做此演出的理由。單從節目單內容來看,除學生及師長的感言和經歷外,只略為介紹劇作家寫作主張,也未見設計或導演分享理念或觀點於此。或許演出者希望觀眾自行從觀劇當下體會,但若如此,學校畢業公演的目的何在?總體而言,此次討論僵化議題的《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製作,被自己僵化的演出概念給箝制,對此,學校關於學生的教育似乎需要更加審視。

《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

演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98級進學部
時間|2013/04/13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似乎要藉由伊沃娜這個鐘樓怪人式的角色,傳達某些特定的意念給觀眾,但或許製作演出團隊經驗較少,年紀較輕,沒辦法完全掌握這個劇本的意念。(張景嵐)
5月
01
2013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