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歷史脈絡的改編《愛不逢時》
5月
09
2015
愛不逢時(藝佰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0次瀏覽
楊皓麟(社會人士)

打著「當莎士比亞遇上臺灣,當羅密歐與茱麗葉生於枋橋」的名號,臺藝大戲劇系100級的畢業公演《愛不逢時》以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板橋作為移植時空。創作者們透過懷舊基調包裝主題,欲使觀眾產生浪漫、回顧與收藏的情愫。然而選擇一個遙遠記憶的年代,其製作卻充斥諸多歷史特例、非典型樣貌,除了讓觀眾對日治時期的印象產生混淆、模糊、錯亂,似乎更顯得創作者無法帶領觀眾感受或思考1930年代的歷史意義,也難以在此脈絡下衝撞出新意。

以《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家族仇恨下的愛情悲劇為梗概,此次製作利用附有三道拱門的石牆陳設出一景到底的宏偉舞台,搬演日治時期楊平佑與徐千尋追求自由戀愛的淒美故事。一開始廖姓警察大人便對觀眾提及「為了方便觀看,全程使用國語」這般便宜行事之詞,究竟為創作者的權宜之計還是其輕忽語言本身的力量,尚有待討論。然而,演出並無日本名字的明顯蹤跡,故推判可能為1937年前尚未皇民化的時空。這段期間百姓應是使用台語並受日語教育,接觸西方思潮、建設、流行文化,台灣社運團體、本土文化萌芽,卻籠罩嚴苛警察制度的政治抗日運動時期。創作者為何選擇這樣的背景,勢必成為觀眾好奇並加以檢視其意義的重點。

從史料上談,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經過數代之後,漳泉一類的恩怨已然淡化且不為人感興趣。日本治理期間,台灣意識的萌芽和警察機構的建立,更減少了家族間械鬥的產生。因此改編中杜撰的楊徐兩家武鬥世仇氛圍,似乎不易在高壓政權的背景下為觀眾信服,更別提台灣人民居然能目無王法持武士刀在街上砍殺。再從跨文化改編上來談,原本Montague與Capulet兩大家族的瘋狂械鬥,是因歐洲君王軟弱無能,使地方勢力橫行霸道,在戲劇中反映封建秩序被日益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和新興資本主義挑戰。而將兩家之爭移至日治時期,是否能夠解釋為創作者意圖呼應台灣受高壓政權下民族自決的嚮往,抑或有消除日本殖民統治負面印象的企圖,觀眾不得而知。這類潛藏在故事背後的思想詮釋,皆因改編的篇幅或方向取捨,不易在此次製作中彰顯,也難以感受楊徐兩家之恨意與造就悲劇結局的衝突。這些創作上考究的特例也好、杜撰也罷,事實上都缺乏歷史意義的展現,鮮少對原著產生互文交流。觀眾只能從創作者曖昧不明的設定中猜測、懷疑。

有意思的是,導演在面對愛情或是女性地位的刻畫上,似乎費了不少苦心。「愛情、性、死亡」三者在莎翁原著中便有令人玩味的交互影響關聯。此次製作中,廖火成(原Mercutio)及乳娘充滿性暗示的對白及逗趣的身體語言,皆展現低俗文化與性的喜鬧元素。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台灣庶民生活的一部分表徵,使劇本得以貼切展現其日常、世俗的重要性。又台灣女性向來時髦不落人後,劇中出現洋裝、和服、學生制服等多樣化的衣著樣式,也暗示了女性百花齊放的自由理念。其中選擇由女演員飾演楊平一(原Benvolio)這個角色格外值得一提。在教育普及、婦女解纏、培養體育的日治時期,女性解放是一大特點。即便當時思想觀念尚存個別差異,這段期間台灣仍不乏文學作品對新時代女性之職業、身分進行歌頌。李逸濤小說〈不幸之女英雄〉描述貧女以傘、鐵棒痛懲匪徒,便在歌頌擁有強健身體、不畏強權、爭取婚姻自由的俠女氣概。原本即具和善意義的Benvolio,「改名換性」進入日治時期,也讓角色意外融洽呼應出當時的新女性氣象。或許也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使得創作者刻意選擇特殊時空以強調女性意識如雨後春筍般滋長卻尚未得以確實獲取自由果實的那股青澀、嬌羞感。

鄧雨賢曾經譜曲之台灣流行歌謠〈跳舞時代〉中,歌詞便描寫了社交舞、自由戀愛、聽流行歌等時代潮流,打破男女傳統交往觀念。1930年代台灣正流行伴隨西式唱片音樂蔚為時尚的西方社交舞,因此,劇中在徐家舞會上,賓客隨著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起舞,可說展現了當時上層階級的娛樂活動。然而整個製作似乎缺少一種屬於中產階級、市井共鳴,或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聲音。在尚未皇民化之前,台灣流行歌謠的廣泛播唱,並未在此次改編中彰揚。而能夠顯現市井風俗的群眾、攤販角色,也鮮少散發場景的人文渲染力。在聲音的基調上,似乎少了幾分味道,找不到那些人民壓抑也好、作樂也好的「歷史聲音」。以至於觀眾僅能單看這些剩下功能、陪襯性質的人物在台上充數。

導演若無熟稔劇場語言,便無從開創個人風格。目標不明確的場面調度,更易使得各個場次缺乏記憶點,僅呈現一個虛應故事的流水帳。雖仍有部分亮點,可惜在整體改編上鮮少對於1930年代之日治時期提出具時代意義性的著墨,導致無從喚起觀眾的興致與想像,因此釀造出商業不成、藝術不就的作品,使得此次製作流於生澀、平淡。或許創作者需於改編的路途上慎加選擇、思索,才得使經典能在另一個時空中,用力呼吸。

《愛不逢時》

演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日間部100級
時間|2015/05/02 19: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