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來》在形式上跳脫一般的表現性舞蹈,呈現出舞作的內在文化意涵與民間生活信仰,手法上類似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所設計的「疏離效果」,強調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成為思考者,從小我的恐懼延伸至處理神袐的文化信仰,我們看到一個更大格局的轉換 (Transformation) 歷程與突破。(俞秀青)
5月
27
2015
也許這與鄭宗龍的過去經驗相關,他在受訪時表示《格雷畫像》中三個角色都與他自己有相當重疊的部分,讓作品去完成某種正式的贖罪或告別,不再讓浮士德留下。但是看完整齣作品,我反而看到極力追求脫離的鄭宗龍實際上還沒能夠把過去看盡捨棄,額外顯現出來的更是面對自己創作生涯與處境的焦慮。(鄭惠文)
5月
23
2014
讓桑布伊的聲音、原住民的聲音被聽見才是作品出發點,而並非為了成就這支「舞蹈作品」。從這樣對於歌舞出發點的本意來看,也許布拉瑞揚已稍稍滑脫現當代舞蹈脈絡下舞蹈作為獨立藝術的軌道,而啟程進入部落尋根之旅。(樊香君)
5月
16
2014
現代藝術創作對肖像的關注,回應著自我顯露的重要主題;而人的模樣,無疑是伍國柱舞作中的最核心;從情感的動作化,到肉身彷彿自無聲的吶喊之深處,翻轉穿越而出。(李時雍)
5月
06
2014
如此的不安焦躁,非常貼近《斷章》內,伍國柱一直在處理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干擾和抵抗。領頭的可被視為特立獨行的個體,而後面跟隨的群眾往往是集體意識下相同的產物;但有時抽離在外的個體,更像是被排擠在外,容不下群體這個圈圈勢力的外來者。(葉根泉)
4月
2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