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肖像《斷章》
5月
06
2014
斷章(雲門舞集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5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我是因伍國柱,而開始看舞的。

那幾年,在嘉義唸書,喧囂落盡,日子趨於平淡裡,初讀台灣現當代文學作品,陳映真〈將軍族〉、〈山路〉,初識沙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義,懵懂看新浪潮電影。2004年,林懷民改編陳映真以上等多篇小說,以「舞蹈組曲」形式,創作《陳映真‧風景》;在此之前,我也進劇場多年,但都是看戲,為了看小說家作品改編,才第一次進劇場看雲門舞集。

《陳映真‧風景》約莫六十分鐘,在下半場;上半場則是由年輕編舞家伍國柱編作的《在高處》,「原來在高處也是在最深處,最低處。」舞作引用《聖經‧彌賽亞》。未抱有任何認識或期待,卻在開場的幾分鐘內,深深被震撼:敞開的戲劇院後台,無比寬闊深邃,裸出樑架、側台,幽暗如吞噬了光的黑洞,巨大的寂靜,巨大的聲響,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的音樂,《繪圖師的合約》〈尋羊〉,都是再後來才聽過的聲音。群舞者,張著無聲的大口,手撫雙頰彷如孟克(Edvard Munch)《吶喊》的造型,急速地橫向奔跑過寬大荒蕪的台上空間。整個下半場,我都還留在那樣震懾感官的能量和情緒中。

然後我開始看舞,看伍國柱的舞,看與他同時代編舞者的舞。2007 年3月,伍國柱離去後,雲門2在戲劇院,演出他的2004年由德國卡薩爾劇院首演作品《斷章》。同年8月,《斷章》在年度「戶外公演」節目,來到新竹縣體育場,那天下午,台北忽然驟雨,不知道是否如期舉辦下,我從台北搭上往新竹的客運,沿途,未曾停歇的雨勢,一道一道傾斜地布滿窗景。

傍晚抵達新竹,卻見雨歇風停,夕陽在雲層之後,一座城市的天空掛滿無數的彩虹。所有觀眾穿著雨衣,坐在漉濕的草地上,安靜地等待開場。

2009年,雲門排練場歷經祝融之災,找尋新的排練場地,修復文物之後,在台北故事館舉辦「雲門‧面對大海的進行式」展覽,在展中,我看到了《輓歌》(1989)的經典影像,《花語》(2008)的舞台裝置;也看見伍國柱當時在排練《斷章》等作的手記。親手畫上動作過程的素描,更多的是在編作的片段中,文字寫下的狀態之形容,或情感的動機。一般報導,往往著重於伍國柱創作生命的戲劇性轉折,大學畢業,才赴福克旺藝術學院學舞,作品因此帶有濃厚的德國表現主義和舞蹈劇場的風格。但對我來說,在看著這些手稿的時候,感受到的總是創作者性格當中的某種文學性,或謂詩意,或者深刻的困惑與其哲思;是這些對於各種處境中,現代人的熱情思索與感同身受,才使得在追索的路上,靠近那些風格和元素吧。

我記得那年看完《斷章》,在筆記裡寫下,「像在仰望教堂的穹頂,仰望整片《創世紀》的大壁畫,而其中的諸神,卻有了人的姿態、人的肖像。」開場前便斜立於台上的枯樹,已經令人聯想起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待果陀》以降,上帝已然退遠的現代。尼采的上帝之死,到海德格的人被擲於世。孤伶的獨舞者裎裸其身,發展著、並重複至整齣的主題動作:顫動、搔首、拍擊著身體;然後群舞者加入,吶喊尖叫、奔跑,偶有落單者留下,又復回群體。延著舞台的傾斜線,急步來回,圍成一個圈,看著一顆氣球脫離了手,留下抬頭張望的人群。

舞者們必須動作擺盪在極度緊張和極度鬆弛之間,像繃緊懸線突然斷掉的玩偶,雙臂一張,向後癱去;舞者們從身體一直到臉部皮膚肌理,轉換在情緒極點之間,如楊淩凱一段獨舞的每個細緻表情;伍國柱令舞者將日常身體舞蹈化的同時,動作又凝斂成象徵,例如一段處理男女情感關係的雙人,一進,一退,繞了一圈,又回到原位。令我想起《穆勒咖啡館》裡,反覆抱擁又摔跌的男女,同樣凝斂精準的關係段落。《斷章》在重複中,隱然有一敘事或情緒上的發展轉折,從吹氣球之姿,包括刮起了風與落葉,迎風艱難地行走,到最後繫起彩色的氣球,如有出口,又彷彿沒有。

孟克般的造型。是在重覆之中堆疊的身體性,使得動作巨大而有力量,「讓肉得以穿越而過的極度悲憐之吶喊」、「我想畫的是吶喊,而不是恐懼」,借用德勒茲(Gilles Deleuze)評論另一藝術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話。現代藝術創作對肖像的關注,回應著自我顯露的重要主題;而人的模樣,無疑是伍國柱舞作中的最核心;從情感的動作化,到肉身彷彿自無聲的吶喊之深處,翻轉穿越而出,或許是《在高處》或《斷章》,所以震動著心的某種原因……。2014年,重看伍國柱為「人」肖像之作,仍震動,仍困惑,已然十年。

《斷章》

演出|雲門舞集2
時間|2014/04/27 14:30
地點|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的不安焦躁,非常貼近《斷章》內,伍國柱一直在處理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干擾和抵抗。領頭的可被視為特立獨行的個體,而後面跟隨的群眾往往是集體意識下相同的產物;但有時抽離在外的個體,更像是被排擠在外,容不下群體這個圈圈勢力的外來者。(葉根泉)
4月
28
2014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