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每個身體的差異,已然含蘊著生命力不同強度的展現以及其所歷經的事件,這些充滿個體化與歷史性的身體之流轉,因而纏繞出更加複雜而多元的意義。(楊婉儀)
4月
05
2017
《潛》整體以細緻的微觀移動,試圖改變空間調度的手法,從對自我的叩問,再到深入意識交錯的空間對話,都讓整首作品彰顯出一種特殊的氛圍與魅力。 (石志如)
3月
22
2017
在銀白灰藍色調的燈光下, 陳韻如譜出這支舞蹈的漂亮色澤,略帶著一點浪漫芭蕾的遙想,卻是處理充滿強烈議題性的衝突,形式與內容上皆有巧妙呼應之處。(張懿文)
3月
21
2017
舞者對準音樂的節奏,或是顫動或是撞擊,讓聽覺與視覺達到同步的效果;「和諧」,衝突的在生猛奮搏的舞台上出現。(張薰尹)
6月
01
2015
《來》在形式上跳脫一般的表現性舞蹈,呈現出舞作的內在文化意涵與民間生活信仰,手法上類似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所設計的「疏離效果」,強調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成為思考者,從小我的恐懼延伸至處理神袐的文化信仰,我們看到一個更大格局的轉換 (Transformation) 歷程與突破。(俞秀青)
5月
27
2015
女舞者在象徵天堂之光映照的焦點燈裡頭,似乎是要告訴觀眾他們已經獲得了解脫。但,透過鋼琴彈奏所傳遞的溫情訴求,無法感受到一種突破硬殼的蛻變,更多的反倒是一種妥協和無力感。(陳逸璋)
5月
22
2015
《呼∞吸》中每一段落的意念(idea)清楚可識,然而卻都未有更多層次的展開;陳韻如在跨入長篇創作之際,或許不能僅只藉由單一意念、或形式的組構,而需要對於其所關注的主題,更複雜層次的想法和完成。(李時雍)
6月
13
2013
結果有點讓人捏把冷汗,前兩個作品觀念原地踏步,技巧乏善可陳,幸好有後半部張逸軍一氣呵成的《天圓地方》和陳韻如令人驚艷的《呼吸》第一段,拯救了整晚的演出,但這四個作品或多或少的共通問題是:一、創作者只看見自己(儘管雲遊四海),創作題材相當侷限。二、 編舞(概念)基本邏輯組織不強(除了《天圓地方》)。三、舞蹈身體語彙不清(除了《天圓地方》、《呼吸》)。(謝東寧)
9月
26
2012
這是三部創作,也是一個演出。在八十分鐘的時間裡,身體試圖用多種語言與我們對話。這樣多元的邏輯,也打破身心的二元對立。事實上,在「身體平台」看到的不只是身體,而是整體,包括聲音、空間、燈光,當然,也包括意義。三部作品的空間與燈光使用非常細膩,更加突顯各個創作的結構策略。( 陳佾均)
3月
05
2012
然而問題仍然是:形式軀殼之實驗或易,肉身的拾回實屬艱難。如何在邊界法則內外,以身試法,《身體平台》上,畢竟終於擺出了一個提問的姿勢,然而接下來創作者所需面對的近身肉搏,呼吸和屏息,才正將開始。(李時雍)
2月
18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