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台灣新世代舞蹈輿圖《春鬥2014》
5月
16
2014
Yaangad.椏幹(雲門舞集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8次瀏覽
樊香君(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生)

相較於雲一的演出,雲2的《春鬥》幾乎是我自2008年起必看的演出,原因無他,坐落在雲門體系下培養新世代編舞家的雲2《春鬥》,標榜創意、新世代,自2011年起在創作邀約上更完全過渡到鄭宗龍、布拉瑞揚、黃翊為主要編舞者,無疑是台灣新世代舞蹈輿圖上必要觀察的一塊。自2013(或2011)年起,《春鬥》的編舞者在各自舞作開始前,會先出場對觀眾講一段話,作為簡短的演前導聆,舞團做這樣的安排,推測其意,除了讓觀眾能有文宣文字以外更進一步的線索,似乎透過編舞家們分享在創作過程中的實驗與探索歷程,暗示雲2作為新世代編舞家成長場域的重要性質。在這樣的脈絡與理解下,觀看鄭宗龍的《杜連魁》、黃翊的《浮動的房間》、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的《Yaangad.椏幹》,可以看見他們都在自己所信仰的美學試煉之路上堅持且持續前進著。

身體語彙的探索與實驗:藝陣身體、斷裂的太極導引身體、細碎的身體,是鄭宗龍近期作品中(《在路上》、《一個藍色的地方》)可見習題,但這次的《杜連魁》似乎跳脫?暫別?或已完成找尋身體語彙的階段,身體在這裡成為編舞者運用為說故事的元素之一,其他劇場元素如服裝、道具、音樂、文本的選用,有別過去相對於身體的低調,均擔負起重要的意義傳達,如服裝有現代都市人的襯衫褲裝、類農村居民服飾、象徵超現實世界的鮮豔罩衫以及黑色長袍;道具則以類似野台看戲的長板凳,以及黑色布幕於下舞台處營造「這是一場戲」的隱喻;更不用說乘載明顯文化意義的音樂、旁白以及文本選用,各種舞台元素均顯示編舞者有意營造異質、混雜的感受與理解框架。在這樣的場域內,編舞者到底想要觀眾感受到甚麼?對我來說,如果去年《一個藍色的地方》是直接透過身體語彙的挖掘直搗內心幽微處,細看《杜連魁》,雖疊上一層層混雜、嬉鬧的動作、服裝、音樂等符號華衣,然而這樣的喧囂,其實是為真正的後勁鋪路,也就是舞作最後在紅色燈光下舞者們並排原地彈跳卻終須停止,彷彿心電圖的波動總有走入停止跳動的那一刻,這樣直白卻深刻的人生場景,而停止後各自需要面對的即是隨著幕落繼續爬行的靈魂深處濕黏的黑色的地方。

一直以來,黃翊令我激賞的除了是他對於自己所信仰美學的堅持,更是他挑戰未知的勇氣。2014年版《浮動的房間》雖是延續2010年版本的核心命題,關於人與人之間、關於孤獨,卻加入了黃翊於演前分享最近學習的電影畫面感於舞台呈現如何可能的實驗,實驗過程固然重要也頗具啟發性,然而無可避免實驗結果會進入被檢視階段。對我來說,就黃翊運用燈光切換場景的手法,所造成的平行、交織的人生場景或甚至破碎時間性在舞台上的實踐都頗具發展潛力。然而不解的是,相較於以往黃翊在任何細節上的深刻琢磨與細膩編織,在這次《浮動的房間》卻稍嫌浮躁,是否場景的快速切換影響了要說的故事以及如何說故事的方法呢? 我不知道。只知道在昏暗的燈光下、場景切換中、點到為止的線索、被上舞台用椅子撞擊作為打鬥音效卻與動作分離的幾次失誤點,造成抽離故事氛圍等種種因素下,我在浮動的房間裡浮躁了,也迷失了,不過也許這正是編舞家所期待的浮動?最後騷動的電話線以及孤獨的收場,也許意味著房間以外,無論如何的快速切換、如何的喧鬧躁動,都只是過眼雲煙,如大夢一場?在這一出一進之間,我試圖也彷彿感受到了,但我還是不知道。

呼應著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於演前說明即將告別雲2回到部落展開尋根之旅,《Yaangad.椏幹》[1]彷彿即是透過桑布伊的聲音與舞者的身體強化此決心與必要,單純卻真摯。舞者們身著象徵著冷漠都市的各式黑色服裝,散落舞台各處,重複著沒有太多裝飾性的動作,多是蜷曲、抽動、顫抖或如動物般爬行等,似乎繪出一幅現代都市病態叢林,當桑布伊的歌聲一出,必須承認當下的我被臣服了,尤其當他呢喃著族語彷彿祖靈的殷殷關切,其渲染力是大過肢體的。然而也許這也正是布拉的初衷,他曾於《藝想世界》的訪談提及[2],其實讓桑布伊的聲音、原住民的聲音被聽見才是作品出發點,甚至由歌聲引領舞者動作,而並非為了成就這支「舞蹈作品」。從這樣對於歌舞出發點的本意來看,也許布拉瑞揚已稍稍滑脫現當代舞蹈脈絡下舞蹈作為獨立藝術的軌道,而啟程進入部落尋根之旅,如同最後舞者們終於在歌聲引領下牽起手緩慢踏步。對我來說,布拉真正要開始的是在牽手之後的路途吧! 我期許著,也羨慕著。

明年的《春鬥》,我應該還是不會缺席吧,也期待台灣新世代舞蹈輿圖的各個島嶼版塊,持續碰撞、擠壓、震盪出更多想像的奇異景觀!

注釋

[1]卑南語「生命」。

[2]網路資料: www.youtube.com/watch?v=fHndGTs5eE8

《春鬥2014》

演出|雲門舞集2
時間|2014/04/17 19:30
地點|新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浮動的房間》是2010年版的全新改編,裡面濃郁的情感,完全壓抑在現代人相互陌生疏離,又相互寂寞依偎的氛圍內。黃翊尋求一種電影感去呈現舞蹈,果然場與場之間的溶接無痕,有如電影zoom in, zoom out鏡頭的效果。(葉根泉)
4月
21
2014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