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元的創意與形式《春鬥 2015》
5月
27
2015
來(劉振祥 攝,雲門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4次瀏覽
俞秀青(特約評論人)

今年雲門於淡水的劇場全新落成,展開室內劇場的開幕演出雲門2「春鬥」,也格外受到關注。藝術總監鄭宗龍首度邀請非雲門脈絡的年輕編舞家陳韻如、黃懷德加入陣容,為雲門2注入新血並展現不同的肢體風格。

由黃懷德編創的《暫時而已》,以「走路」出發,用走路丶滾動丶跌倒丶爬起等元素做為動機,去發展動作素材。舞初,舞者們以群聚的隊形,表現相互扶持丶關懷的肢體動作,表演者使用刻意的暫停丶定位,對抗著行雲流水的樂聲。此作採用極限音樂大師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1936 -)的樂曲《證言》,彷若潺潺水聲的音質,令人有感嘆時光驟逝的唏噓。編舞者以不同層面使用音樂,時而附和丶時而對抗,展現細膩的節奏調度。

作品中透露了許多濃郁的情感、回憶,舞者們似乎不停地在尋找,他們以顛簸丶搖晃的身體道出內心的渴望,眼神中流露出淡談的悲傷。其中一名男舞者,駝著背像是耆老般的回眸,彷彿哀悼著已逝的光陰。生命中世事難料,有很多片刻一去不復返,在當下的那一剎那間,已經成為過去。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經常是短暫的,因為不同機緣丶場域而相識,而當生命終止時,所有的感受只能留在心中。人們在內心的感受與記憶並不受限真實世界,有時暫時可以成為永恆丶永恆也可能只是暫時。《暫時而已》表面字義看似豁達,骨子底卻是訴說人和人之間合久必分的悵然。舞作表現出生命中無可奈何丶白雲蒼狗等感概,藉著作品療癒心靈。

陳韻如以舞作《衝撞天堂》企圖呈現隱藏在內心的真實感(reality),她以大量的「顫抖」作為發展元素。當黑幕緩緩地升起時,舞者們陸續地由右側翼幕走向舞台,黑色的天幕也逐漸地升至舞者頭上的高度。在一片漆黑背光的身影中,舞者們的抖動由小漸大,直至全身痙攣丶語無倫次,最後獨留一人,不停地狂抖,口中喃喃自語著觀眾無法辨識的話語,最後他高擧著手,看似抒發情緖的仰天長嘨。

《衝撞天堂》的身體語彙並沒有舞名「衝撞」的力道,反而是一種情緖繃緊狀態的表現,內心多於外在。塗紅的手心,不斷地向上延伸,想要抓住「天堂 」,而遙遠的天空隱喻著天堂像是虛無飄渺的雲朵般遙不可及,雙手唯一抓得住的僅有「當下 」。舞作中段,舞者們在火紅的光束下用力地擺動,配合強而有力的音樂與煙霧彌漫之場景,彷如地獄的火,狂烈燃燒著。舞終,一切歸於寂靜,女舞者的手再次往天空找尋丶乞求,最後在莫利克奈的鋼琴聲中遮住雙眼。此作藉由聲音丶文本丶情緒去帶入動作,但視覺效果似乎壓過身體的張力。

前兩個作品都以內在情緖去表達生命風景,手法上仍以抽象的表現主義 ( Abstract Expressionism) 為主,以個人的主觀去表現對世界丶對人情俗事的看法,運用扭曲丶混亂取代秩序、均衡,藉由摧毀穩定與安全的事物,表現現實生活的焦慮、失序、衝突、恐懼,從情感、精神上去吸引觀者的注目。德國表現主義舞蹈的開山鼻祖瑪麗.魏格曼( Mary Wigman,1886 -1973)曾說:「沒有狂喜,就沒有舞蹈 ... 」,而空間、時間和能量是賦予舞蹈生命最重要的三大元素,前兩個作品在糾結抑鬱的情緒中,身體的能量、動作的創意乃至形式則稍顯薄弱。

鄭宗龍的新作《來》,融入宮廟文化於簡約形式。以中國舞的雲手、台味與藏舞等的身體風格,轉化傳統丶翻玩肢體。他跳脫八股制式的手法,以簡馭繁丶跨躍藩籬。在舞台上,創作者以五顏六色的服裝,以及投射在地板上的簡單線條丶圓圈丶色塊,表達色彩繽紛的廟會與令人眼花瞭亂的神袛丶宗教儀式。《來》關注台灣廟宇的「起乩」文化,但藉著西方形式,呈現編創者對自己兒時記憶的信仰文化。鄭宗龍在受訪時曾表示:「日本的宮廟文化如神道已發展得非常精細,我想看能否用舞蹈來呈現起乩這台灣獨有的特色?」【1】

舞台上的象徵性符號丶圖案丶線條及色塊等,令人聯想到抽象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畫作。音樂也以多重元素呈現,有類似廟宇的敲鐘或混合著嘈雜人聲丶爵士鼓等多種素材,其中還有聽起來像是搖滾版的誦經歌。結構上從獨舞丶雙人丶大群舞丶或獨舞與群的對應關係,動作編排上更是中丶西合併;時而流暢的當代舞蹈丶時而帶進東方的手勢或走小碎步;有時更是鏗鏘有力的搖擺大動作。整支舞作帶有宗教的連結丶影射,但完全跳脫我們對宗教儀式的刻板印象,像是一場熱鬧又色彩斑斕的抽象廟會盛事。

作品《來》在形式上跳脫一般的表現性舞蹈,它呈現出舞作的內在文化意涵與民間生活信仰,但觀眾的情緒又不受內容發展所牽引,手法上類似德國劇作家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所設計的「疏離效果」 (Verfremdungseffekt) ,強調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成為思考者,而無需對眼前所見照單全收,也不要觀眾認同舞台所創造的幻覺。創作雖然和表達自我有關,但不一定是創作的全部,一位堅持永續的編創者,所處理的議題不應僅侷限於小我而已,鄭宗龍的《來》從小我的恐懼延伸至處理神袐的文化信仰,我們看到一個更大格局的轉換 (Transformation) 歷程與突破。

雲門2向來是創作者的最佳平台,在台灣很難得有如此優質的舞團可以提供極為完善的表演者、行政、設計、幕後團隊等,期待年輕創作人可以更大膽的放手去實驗,嘗試更豐富、更多元的創意、內容與形式。

註釋

1、何定照(2015)《春鬥! 雲門劇場元年起跑》。聯合新聞網2015/01/27。網頁:

http://udn.com/news/story/7012/668463

《春鬥 2015》

演出|雲門舞集 2
時間|2015/05/23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