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群體的干擾和抵抗《斷章》
4月
28
2014
斷章(雲門舞集2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30次瀏覽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伍國柱2003.6.20日記裡,記載著正在排的新舞《斷章》Oculus已經有四十分鐘了,現在要做的事是收尾。「收尾好難!必須一把把所有東西都兜在一起,真痛苦!」對於將重新編排結尾的部分,他實在不是樂意去排練,因為下結論很難!「我現在好像也不在那種可以對人生下結果的階段。加上這支舞已經排了很久,我不再有fresh的眼睛看它……所以若要再編,可能得找方法重新認識這個作品。」(註1)

如此的創作心境,重新置放於《斷章》舞作結尾相互對照,可以看到伍國柱在最後的畫面裡,讓每位舞者手裡拿著五顏六色的氣球,呼應著一開頭:身穿長及腰身大衣的人群不知是在做什麼團簇著,等到一顆氣球升起,飛向天際爆破,所有的人一哄而散。而結尾重新的團聚看似一個Happy Ending,在於每個人手拿氣球,臉上堆滿人工的笑意,但群體裡面總會有特立出一個人做著拍翅的手勢,心所嚮往想要飛向自由的所在。這是時年33歲的伍國柱給此一階段的人生所下的結論。此時他已在德國埃森福克旺藝術學院(Flokwang Hochschule Essen)深造六年了,當他看到1997年碧娜.鮑許(Pina Bausch)來台演出《康乃馨》Nelken,大受震撼,懷抱著「或許可以進入鮑許舞團」的夢想,前往德國習舞。(註2)如此讓自己砍掉重練,已不是第一次了。他自己從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轉換跑道開始學舞,從九十六公斤的身材在四年內硬是瘦到七十六公斤,為的是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

但要走向自己的夢想,須先拋棄掉底下的安全網,如履薄冰地獨自步上高空的纜繩,在異地學習內心充滿矛盾衝突、天人交戰。柱子筆記裡,不時出現「我舞蹈,因為我內心的悲傷,我的手臂向兩旁張開,却抓不住任何東西」、「我飛往德國,却遠離告別了我的夢想」他曾在德國臨行之前寫下:「只是對眼前的路途更不確定了,突然之間我要去一個我那麼陌生的國家,而且居住一陣子。二十六歲的我走的每一步都會影響我這一輩子往後的路途。真的宛如在賭博一樣,我用我的青春在賭我一生的日子。」

如此的不安焦躁,非常貼近《斷章》內,伍國柱一直在處理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干擾和抵抗。伍國柱的場面調度,特別偏愛將舞台畫面分割為45度的斜角,常常是一個個體在前,所有群體在後。領頭的可被視為特立獨行的個體,而後面跟隨的群眾往往是集體意識下相同的產物──常常是一模一樣的表情、僵化的笑容(猶如廣告看板制式露齒微笑);但有時抽離在外的個體,更像是被排擠在外,容不下群體這個圈圈勢力的外來者(outsider)。

舞作裡一片段即是呈現如此對比。當十分俗濫的卡農(Canon)音樂一下,前面舞者靜止不動,身上的汗水直流,後面群眾也跟著停頓,一直到整個音樂結束。這一段是在戲劇舞台指示裡最常使用的停頓(pause)或沈默(silent)。但如此氛圍絕非表面字義上如此簡單,須靠內在巨大的能量支撐住,否則會流於表面的形式而整體內蘊渙散。這也是整晚在觀看《斷章》過程中不斷出戲,有時無法集中焦點的原因。伍國柱的編舞困難的地方亦在這裡:他喜歡以文字意象開始編舞,例如將「痛苦」、「沮喪」等字眼寫在紙上,要舞者自己找方法去表現真實的情緒。(註3) 所以這裡的情緒不是用「演」出來,而是從自我裡面找到真實。相對地,《斷章》內又有許多片段是在表現面具遮蔽底下的日常生活,人們不自覺生活在假面裡面,且日復一日地重覆下去。所以舞者要在如此虛假與真實情感內不斷代換,內在的轉折(transition)沒有抓好的時候,就會自陷於無法切換的窘迫內,難怪很多舞者在跳這支舞蹈時不僅是在體力上的透支,更是在心靈上的折騰。

伍國柱常常問舞者:「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從何而來?」(註4)「我非要求舞者怎麼做不可呢?這個堅持到底釋放了什麼訊息?要做這樣的事需要很多的反省,並要誠實。」這樣的堅持似乎應和鮑許那句名言:「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的再次叩問。那種發動身體動作的內在驅力(inner impulse),如果沒有透過內在活生生的揭露,就無法直通身體底層闇黑的層次。伍國柱在《斷章》內,如同鮑許一樣,在舞作置放許多撓髮、抓癢、搥胸、跺腳、搯喉、握拳、勒頸等動作,直指慾望深處的不堪與不雅,這樣的動作所暴露的內在風暴,「雲門2」的舞者還太過優雅,僅能隔靴搔癢!

2003.6.19日記,伍國柱記載著窗外的雷雨,看著所有的樹在雨中飄搖,好像真都張大了嘴在喝水。「窗外雷電交加是極具張力的大自然景像。那麼的有力,那麼的強撼、壯觀、美麗,同時也殘酷冷峻。我在窗內無關痛癢的看著。彷彿自己不在這生生不息的循環當中。」他的另一段文字:「在醜惡的年代,心碎了又碎,心碎才是生存之道」,這樣的保持距離彷彿成為他在異鄉生存的方式,亦如《斷章》內,舞者迎面疾風吹起漫天的黃葉,那些散落一地的葉子似乎化為自我破碎凋零的生命,仍要踩踏堆疊落葉,蹣跚掙扎前進。但最後伍國柱所留下的作品,一如《斷章》的原名Oculus,是拉丁文原義「眼睛」,是在層層束縛的生命裡面,可以看到天光,看到希望的所在。他曾借用一位舞者的話:人的內心打滿了結,在跳舞的時候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把結打開。《斷章》是否是在解開伍國柱自我內心的結?已無人得知亦不重要,早已內化在舞作裡面。就像最後的謝幕,幻燈片打出伍國柱已逝的容顏,炯炯有神的雙眸環視著場上的觀眾,同時也看顧著這支留下來的「斷章」。

註1:伍國柱(2013)《柱子筆記》。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以下未標明出處與章節的段落,皆出自《柱子筆記》。

註2:張懿文(2007)〈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為世界起舞 碧娜.鮑許》。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189。

註3:同註2,頁190。

註4:同註2,頁190。

《斷章》

演出|雲門舞集2
時間|2014/04/24 19:30
地點|新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代藝術創作對肖像的關注,回應著自我顯露的重要主題;而人的模樣,無疑是伍國柱舞作中的最核心;從情感的動作化,到肉身彷彿自無聲的吶喊之深處,翻轉穿越而出。(李時雍)
5月
06
201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