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的人民正在發出狂笑與怒吼《絕不付帳》
4月
16
2014
絕不付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6次瀏覽
李宜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再不反抗,我們就要淪陷!一起反抗,我們絕不投降!」不知道是最近台灣的時事令人苦悶、激昂,還是所有的荒謬失序最後都會令人戚戚焉,感覺親臨其境?這齣《絕不付帳》是臺南大學戲劇系103級的大學生的畢業製作,整場演出中可以感受到這群年輕學生/演員對戲劇製作演出的極大熱情與能量──年輕與熱情正是當前社會重要的活力來源!

一走進小劇場,有點驚奇,舞台設計為三角形,銳利的一角直接迎向入場的觀眾,分置三角形兩旁的觀眾席,使人猶豫一下,可以自由「選擇」落座觀賞的角度,這真的不錯!在觀眾魚貫而入的吵雜聲中,舞台中央開始有人宣導演出的注意事項──但其實她是要介紹購物商場的促銷活動,演員也開始從各方出現,「扮演」著各式生活中的言語動作,這時還讓人有些出戲,觀/演之間的無形距離尚未撤除,周遭的發笑或許來自觀眾群間對若干演員的認識與交情。只可以說觀眾的情緒並不是從很安靜的劇場禮儀開始的,而且大家是來看改編自達利歐.弗的《絕不付帳》,故事就是從一群女人搶劫超市的吵鬧開始。

帶著黑色喜劇的嘲諷與有理說不清、怎麼說、還有選擇說的憤怒與激情,劇中那些底層人民的覺悟與革命行動,隨著全場一陣陣的爆笑,慢慢地與這群島國民眾正在遭遇、面臨的生活,荒謬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流暢有度的逗趣演出以及總是神來一筆、鏗鏘有力的歌舞表演中,劇中人民的絕望與抗爭行為,那些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的爭辯,角色動漫化的肢體表演,連劇中人都感到混亂的一人扮演多角的後設手法,都讓這個喜劇演出不但驚奇好看,又能恰如其分地維持了觀眾的高昂情緒。但是,觀眾大笑的真的是四十年前歐洲劇作家的作品嗎?是達利歐.弗的創作貫通古今中外,還是正在失序的社會必然吸引更多的醒悟?

劇中表演的亮點是扮演嫁到台灣多年的外配美蘭──她極力表達婚姻制度中對女性的不公,以及底層人民被經濟問題扼住咽喉的無奈,在劇中她雖為外配身分,卻更為融入這塊土地的社會,對周遭的人事擁有更多的熱情,她的「絕不付帳」的醒悟來得甚早,也努力影響身邊曖昧懦弱的淑娟,唯獨面對她那致力奉公守法的丈夫振華,感到受挫,但仍不忘振振有詞的牴觸下去。扮演美蘭的演員的強大能量也使得同樣扮演支持反抗的魯蛋(淑娟的丈夫)這角色顯得稍弱,但劇中最重要的戲劇行動卻是改變自命奉公守法、實則鄉愿的振華,他對反抗一事從堅決否定、消極被動到認同行動的過程。振華一角演繹出我們社會中最常見的人們形象──渴望秩序、以守法自居、不問究理而固執反抗有罪。因此「絕不付帳」的行動不在於改變諸如國家機器、政商結構的不公不義,而是立意喚醒更多盲從、漠視與沉默不發聲的眾人,一如但丁《神曲》所言:「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只是最後,振華的轉變與告白在表演上似乎猶嫌不足,尤其劇終眾人做出覺醒欲革命的靜止畫面中仍將焦點落於始終奮鬥不懈的美蘭一角,使得留給觀眾最後的印象與思考,缺少了一份衝擊。

《絕不付帳》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系103級畢業製作
時間|2014/04/11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的開場用一段簡潔有力的歌舞畫面,還原當時搶劫超商的情況,讓在場觀眾能迅速進入政府口中「暴民」的世界。最後歌舞演員們唱著「絕不投降!絕不投降!」讓觀眾也不禁熱血沸騰,對不公平的事,現場的我們也絕不買帳。(蘇孟如)
4月
18
2014
類型化的角色消弭文化差異,以及透過演員形體表達能力及技巧,展現「劇場性」和「戲劇性」的表演差異,產生無比的親和力,這是《絕不付帳》令人最玩味的地方。(劉尉楷)
4月
18
2014
歌隊的運用十分多元,除了擔任現場奏樂、群眾演員,原創的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到位,佐以豐富的肢體表演和走位,令人難以想像去掉歌舞劇情如何繼續開展,展現活潑有力的導演風格。(賴思伃)
4月
16
2014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