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70周年的生涯試煉《英雄號角》
5月
13
2014
英雄生涯(國台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6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灣交響樂團5月5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音樂會,是樂團藝術顧問水藍三年任期的最後一場演出。這場音樂會曲目安排雖以紀念理查.史特勞斯150歲冥誕為名,實為一場「類」成績單的展現。在這紙成績單上,分數好壞不是水藍追求的重點,更多的是他對樂團的期許,以及樂團對於這位顧問的反饋。

說期許、論反饋,感覺很形式化。實情是,對於明年慶祝成團70年的國台交來說,如此「期許」所產生的正面能量,如此「反饋」所發揮的正面效應,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實在的一次。若以十年為一個單位,國台交從團長到指揮,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是事實。水藍從就任到期滿,歷經四位團長,相較之下,他雖為顧問職,但每樂季平均8到12場的演出,三年來穩定度比團長來得高,時而發揮在藝術上安穩軍心的作用。

作為指揮,水藍有幾項特質,他善於循循善誘,喜愛與團員溝通,訓練樂團的方式採穩紮穩打。他經常強調,一般樂團若能以200%的熱情全力以赴,對他的意義勝過只花20%力道的頂尖樂團。回看本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水藍便是以各種手段,開啟樂團潛能,逼使團員自我成長。

音樂會第一首曲目,選自貝爾格《抒情組曲》的三樂章。十二音列、無調性的現代曲目,並不在國台交習慣的曲目之列,原因在於現代音樂在台灣經常被視為票房毐藥,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於這樣的偏食。偏食久了,觀眾沒有機會嘗試這款味,變得對於現代曲目挑食起來,樂團鮮少觸碰這些曲目,訓練起來自然多了障礙。

國台交的《抒情組曲》雖然難掩生澀,但明顯可感受其破除障礙的衝勁,此能量出自團員間的同心協力。水藍接任藝術顧問之後,聘請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出任駐團音樂家,他不時與團員合作室內樂,給予專業性的指導。團員在室內樂的互動中,逐步培養彼此的默契,各聲部間投入更多精力聆聽彼此。《抒情組曲》 原為作曲家寫給絃樂四重奏的作品,之後才將其中數個樂章改編成絃樂合奏版本。試想水藍安排這首作品,一方面擴展樂團曲目的面向,同時檢視樂團室內樂的學習成果。

音樂會第二首曲目是理查.史特勞斯《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水藍邀來柏林愛樂的法國號首席多爾(Stefan Dohr)擔任獨奏。多爾一出「口」,法國號的聲量震天響,急速的音群、優美的線條,只見他隨心駕馭。多爾的高度音樂性和高超技巧,樂團的確只能忠實扮演協奏的角色,但是在水藍技巧性的安排下,最終多爾的出現,產生激勵作用之餘,更多的是正面的鼓舞,其所施展的手法,就在音樂會的壓軸曲目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生涯》。

《英雄生涯》具有戲劇性的高潮迭起,樂曲中樂團首席有重要的獨奏片段,此外每個聲部均有平衡發揮的空間,其中法國號擔負重量任務,於此水藍小施心理手段,商請多爾入列與法國號團員並肩吹奏,有了「老大」當肩膀,團員少了畏懼,多了大鳴大放的動力,帶動樂團整體的自信。

在水藍適時的提點下,樂團平順走向英雄的終點,這個終點對於理查.史特勞斯來說是英雄的揮揮衣袖,對於樂團是三年的總結,以及另一「人生」的起始。國台交明年慶祝成立70周年,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樂團,過去十年樂團在顛簸中行進,最終與自己比賽、戰勝過往的自己,成為最真實在感受。渡過三年在藝術上較為穩定的學習生涯之後,今年8月旅德指揮簡文彬將接掌藝術顧問一職, 邁入70歲的樂團,如何超越當下的自己,還有另一場「英雄生涯」在前面等著。

《英雄號角》

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4/05/0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